在我国,垃圾分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北京和上海开始提出并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上海更是成为了中国率先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撤桶并点”这一工作措施应运而生。
具体的“撤桶并点”措施是作为垃圾分类管理中一项具体操作被提出和实施的,目的在于减少分散的垃圾桶数量,集中垃圾收集点,以此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说,在“撤桶并点”工作开展前会遵循这样几个步骤:
1、由街道、居委会等部门牵头,联合第三方垃圾分类服务企业、物业企业以及业委会等多方联合建立推进小组。
2、小组会对小区及街道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居民户数、现有垃圾点位、数量及垃圾产生量。
3、视小区情况制定专门的“撤桶并点”实施方案,包括成员分工、投放点位置、投放时间、分类投放注意事项、投诉电话等。
4、积极开展入户宣传,让居民了解该项工作的优点与要求,降低居民的抵触。
5、依据小区空间和布局设置集中投放点,另外,每个小区还要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站。
6、确保“两定点两到位”,即定时定点投放和督导员、志愿者到位。
7、改变原有的保洁模式,随着垃圾桶的减少,各个点位的满溢频率对相对提升,需要保洁人员提高收集次数,确保点位环境的整洁度。
然而,就算尽可能的做足前期工作,在推行“撤桶并点”初期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重庆一小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在刚开始执行楼层撤桶时,存在许多居民不理解该项工作的情况,一时间接到不少投诉电话,居民对工作推行存在抵触情绪。很多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况,工作人员努力落实积极开展,但居民却认为于自己于小区来说并不算件好事,其实归根究底并不是哪一方存在问题或错误,而是在沟通合作上出现了偏差。
在生活中最让人直观感受到的矛盾点无异于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便利性:一些居民认为“撤桶并点”后,垃圾投放变得不再便利,空间距离或时间成本随之增加。
2、撒漏问题:因投放距离较远,携带垃圾容易出现撒漏现象,使得个人衣装、环境沾上脏污,惹人不快。
3、邻避效应:周围居民担心投放点设置位置距离自身住宅距离过进,会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害健康。
4、垃圾分类效果: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有效性表示怀疑,担心自己分类好的垃圾最终被混装、混运,
5、工作推进方与居民发生矛盾:有些物业公司在为充分征求业主意见的情况下改变垃圾点位设置,引发业主的不满。
由此可见,实施“撤桶并点”时,如何平衡居民的便利性与垃圾分类的效率,以及如何确保垃圾分类的正确执行,成为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需要政府部门、社区、物业和居民达成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果居民对撤桶并点工作有好的建议或存在问题,也需要及时向物业或相关部门反馈,以便改进工作,垃圾分类工作者更要听得进建议和问题,在冲突爆发之前及时将问题消化。
实施策略
1、实施撤桶并点,需要建立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构建起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及时加强监督,并实施激励制度。
2、宣传与教育投入到位,转变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与认知。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垃圾投放点的建设和改造,确保满足居民的投放要求。
4、顺应特殊人群的服务需求:“撤桶并点”可能会给行动不便的这类人带来额外的投放困难,需要提供补充服务或解决方案。
5、考虑到改变垃圾投放方式可能会引起社会稳定风险,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确保行动平稳推进。
垃圾分类工作各种关系的维护上更为复杂,除了业主方关系需要维护,还有与街道社区的关系,与物业的关系,与居民的关系,各种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更需要垃圾分类工作者耐心、细心的去承接、处理每一段推进过程中的百家之言。
首次“AI+环卫”应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开启!
2025-02-24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2025首发|首届环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论坛预通知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