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约820亩,高峰期日处理垃圾约3000吨/天,2016年5月关停时已填生活垃圾1043万吨,该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离市区仅不到3公里距离,填埋场储存的及新增的部分渗滤液浓缩液亟需处理。重庆市政府在2018年启动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
图1 项目位置
重庆长生桥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是长生桥填埋场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积存及新增的垃圾渗滤液及浓缩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作为高浓度、高难度、高污染的“三高”特种污废水,特别是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因盐度高、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很低,无法用生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处理难度很大,对技术工艺水平要求很高,同时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产水指标高,因此项目实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实施过程
图2 项目实拍
2016年5月23日,重庆市政府决定正式对长生桥填埋场封场停用;
2018年4月,启动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该修复工程总投资估算约18.7亿元,一期工程采用“厌氧规范封场+生态修复”的方式实施封场工作;二期工程待封场8年后在垃圾填埋场原位打造市政生态主题公园;
2020年9月,本浓缩液处置项目由重庆渝泓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财政性资金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方式;
2020年10月,确定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中标单位,嘉戎负责建设和运营处理积存浓缩液和新增浓缩液,运营期:8年(暂定);
2020年12月,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场施工建设浓缩液处置系统工程项目;
2021年4月,项目建成投产试运营;
2021年6月,该项目完成正式验收。整套处置系统处理渗滤液浓缩液规模为1000吨/天,液体全量达标排放,排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3标准。
重庆长生桥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是实现填埋场整体修复目标的重要支撑,为最终实现变“毒土”为净土、变“毒水”为净水的水土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修复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工艺
项目采用预处理+预浓缩+低温负压MVR+尾渣干燥+除臭系统的全量化处理工艺。产水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3标准。
图3 工艺流程图
各段工艺流程介绍
预处理模块
预处理模块包含混凝沉淀、TUF、物料膜等,混凝沉淀的作用是去除钙、镁、钡、硅等种难溶盐和硫单质等污染物;(加石灰、碳酸钠、液碱)TUF作为固液分离,保证后端膜运行不易结垢;
物料膜去除大分子有机物,保证蒸发在在运行过程中不易结焦,稳定出盐。
预浓缩模块
预浓缩模块采用多套嘉戎自主生产的HPRO设备,将经过预处理后的渗滤液浓缩液进一步浓缩,以降低后端蒸发负荷和投入。
蒸发模块
蒸发规模在300-400吨/天,根据水质情况调整,蒸发模块采用嘉戎自主研发的I-FLASH MVR蒸发设备,将预浓缩后的浓缩液进行蒸发处理,蒸发采用低温负压蒸发,减少臭气产生,蒸发设备耐腐蚀不易结垢,保证长期稳定运行;
干燥模块
处理蒸发母液和物料膜浓缩液进入干燥设备进一步处理,最终形成固体尾渣,干燥设备也是采用负压蒸发原理,同时设置臭气收集口进一步避免臭气产生,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最终尾渣总量少,含水率低。
预浓缩膜处理车间
项目中控室
项目干燥车间
修复效果
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而垃圾填埋场在发挥“藏污纳垢”的环境功能的同时,自身的“气液固”潜在污染亦反作用于周边立体环境,其中渗滤液便是顽疾。重庆长生桥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2021年4月投产运营至今,持续稳定运营,已累计处理完大量渗滤液浓缩液,COD、氨氮等各类污染物有效去除,产水水质远优于排放标准,成效显著,珍贵的水资源回归大自然。浓缩液处置项目助力整个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长生桥垃圾填埋场整体环境面貌已焕然一新。随着当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卫生填埋场将在未来10年内进入大量关闭状态。而长生桥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也将为全国的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治理提供可供示范的解决方案。
图4 各阶段水质对比图
图5 达标产水
环卫科技网2024年度大评选结果正式公布!
2025-01-21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2025首发|首届环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论坛预通知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