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径山镇位于杭州西部,区域面积157.08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2个社区,人口约4.9万,是省级中心镇。近年来,径山镇以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方式方法,构建“党建引领、溯源巡检、社会助力、全民参与”工作模式,前溪村、求是村等成功创建“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截至目前,全镇易腐垃圾处置量11.6吨/日,户均可回收物收集量1.8公斤/日,其他垃圾进场量同比2020年控量指标下降32.91%,回收利用占比生活垃圾总量57.06%,分类正确率稳定达95%以上。
一、笃行实干,敢于较劲谋突破
一是“较劲”队伍谋合力。垃圾分类是一把手工程,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一线抓督导,分管靠前指挥、具体抓落实,做到任务、人员、措施、责任四到位,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居民小区、每个楼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生动局面。切实让妇女群体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全过程,发挥“半边天”作用,建立“前溪大妈”“时尚蓝天队”等15支村级志愿者队伍,争当垃圾分类宣传者、参与者、推动者。借势借力人大代表广泛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广谋从众,广泛听取两代表一委员对垃圾分类工作意见建议,针对性、整体性推进形成合力。
二是“较劲”目标谋减量。坚持“谁投放、谁分类,不分类、不收运”原则,实行“科学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提高村(居)民和各单位参与积极性和投放准确性。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原则,收取非居民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15余万元。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控制,改变“重口号、轻行动、疏监管”现状,把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以及民宿、宾馆、酒店等场所限塑、一次性消费用品禁止使用、制止餐饮浪费等抓细抓实,农家乐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切实从倡导、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源头减量,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从0.57公斤/日降至0.46公斤/日。
三是“较劲”利用抓回收。紧盯余杭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确保年度回收利用率超过50%”目标任务,镇级虎哥站点、15个村社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效运行,实行定时开放和预约上门服务,做到回收最大化。村(社区)开展“你送垃圾,我送福利”活动,鼓励农户把可回收物送进再生资源点或交收集员处置,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积极整合资源,明确回收途径,对回收方式做到逐户、逐单位宣传告知到位、公示提醒到位、检查督促到位,1-7月可回收物收集总量达2716吨。
二、民呼我为,数字赋能促提升
一是民主协商制度化。充分利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民主协商模式,打造“众议亭”线上便民服务平台,结合镇、村(社)微信公众号、村组微信工作群等途径,拓展向农户征求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意见建议渠道,共收集相关意见建议60余条;制定垃圾分类民主协商“十法”助推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通过纵深协商、联动协商、开放协商等方式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发挥职能部门、关键少数等作用,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做深做实,开展网格议事会议、户主会、圆桌畅聊会等协商议事150余次。
二是科技引领现代化。镇租用垃圾分类第三方巡检系统平台,落实470余位专人负责前端分类评价、中端车载称重、末端处置监管平台,通过对平台1.09余万户数据分析,厘清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问题导向,提升工作实效。前溪村打造共同治理先行示范村,对垃圾治理工作进行迭代升级,通过数字手段,建立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的闭环式系统,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结合未来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检查、村民自查、考核机制、大数据分析等工作,15个村社制定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生活垃圾分类“原动力”。
三是提升改造精细化。必备的分类设施,是垃圾分类投放的基础,径山镇投入约2000万元提升改造固废处置中心,完成15个村社的集置点建设,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提升美观度,把垃圾投放后二次污染影响降到最低,最大化避免“邻避效应”。积极探索“高温好氧微生物降解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每处理1吨餐厨垃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77kg,减少二氧化硫产生量为0.72kg,减少氮氧化物产生量为0.63kg,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实现绿色循环闭环体系。
三、多管齐下,精益求精再创新
一是丰富载体,宣教形式再创新。各村社结合本地文化特点,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形式导入垃圾分类宣传,以宣讲团宣讲、茶话会座谈、微信群交流、上门入户指导、短信提醒等多种宣传方式为载体,开展各类宣传活动300余场,发布国家、省、市级等媒体宣传报道200余条,让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立体化、多元化。根据社会趋势将垃圾分类现实意义讲透,结合典型案例开展针对性宣讲,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产生共鸣,同时更接地气、更有成效,营造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浓厚氛围,累计发放整改通知书240余份,行政处罚约80家单位。
二是压实责任,管理手段再创新。唯有创新实干,才能持续引领“新时尚”。充分发挥专管员作用,扩大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做到一人多能。以溯源巡检和定时定点专管两手抓,筛选垃圾分类“不达标户”,突破制约垃圾分类水平提升“最后一公里”。加强检查督查结果运用,将241家企事业、136家民食民宿等检查情况、垃圾收费、执法跟进与考评结果挂钩,与补助经费、评先评优挂钩,实现权利和义务对等。推广积分换礼,对分类较好农户给予积分奖励,激励引导群众百姓参与热情。
三是汇集民智,做法经验再创新。持续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省级示范片区、省级示范村(小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网格。《构建分类新模式实现处理全覆盖——径山镇“整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做法录用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专题简报;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项目评审专家团赴径山镇调研《垃圾革命的“余杭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清华大学、浙江省垃圾分类办、农业农村厅、省内外考察团赴径山镇调研30余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