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零碳未来与个人行为改变”系列研讨会,试图从国内外的研究政策、倡导实践等方方面面来呈现促进个人绿色低碳行为转变的相关信息和前沿进展,推动各方参与者的交流和分享。2021年7月13日,在北京市垃圾分类新规推行一周年的大背景下,举办了研讨会第二期,聚焦垃圾分类与个人行为改变。本次邀请到在各领域、各层面推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基层干部、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的代表,及一线志愿者就政策制定、实施中的挑战和成功经验进行分享。本期刊发的是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卢玲的主题演讲。
目前北京垃圾分类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众很难在短期内养成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第二,厨余垃圾是难题;第三,回收再利用发展有限。面对以上问题,社会组织可以从哪些维度参与?社会组织又该如何推动公众参与?
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59条明确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示范等活动,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在推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例如社区社会组织直接参与桶前值守;二是间接服务,例如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给社区管理者提供专业咨询,传播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为在地社区社会组织赋能等。
社会组织长期扎根社区,了解社区的管理机制,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有天然优势。社会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方向具体有五个:
1. 以创意策划激发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的动机,结合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以多元化的方式吸引不同的居民群体参与垃圾分类,促进居民了解垃圾分类。例如21天连续的垃圾分类线上打卡小游戏、组织居民拍摄家庭情景剧、制作绘本、改编歌曲、举办垃圾分类主题运动会、组织线下亲子游戏等。这种行动方向的关键是持续性,包括持续开展活动及对居民态度、居民行为进行持续性观察,及时调整宣传教育方案。
2. 驱动相关方利用新媒体及时公布各个环节的执行数据。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对后续各个环节并不了解,因此居民会有担忧和疑虑——我分好了的垃圾被运哪里了?有没有被回收?有没有被混收?社会组织在联动相关方的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一个作用就是及时反馈居民信息需求,协助相关方调整信息发布机制,避免因为信息差的出现打击居民参与积极性。
3. 培育社区层面的居民环保组织,搭建居民有序参与环保事务的路径。平台型、枢纽型和支持型社会组织承载着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通过让居民骨干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引导技能,加强居民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能力,利用居民骨干的动员能力影响更多居民积极参与。
4. 整合社会资源,充实社区激励机制,促进激励机制延续。激励机制符合居民的需求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回龙观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就通过建立线上小程序,把社区周边的商家都动员起来,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获取积分,以积分换取面包、洗车优惠、洗衣优惠和儿童艺术课程。通过良性的激励闭环促进不同居民群体持续参与垃圾分类。
5. 利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推进行业自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62条提到,支持环境卫生、循环经济、物业服务、旅游旅馆、餐饮烹饪、家政服务和商业零售等相关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的规范。行业协会代表了本行业经营者的共同利益,其自身组织化的形态让其能够去承担着政府和本行业企业成员之间的联系,能够形成相对强大的力量,共同去抵制那些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正是这样的行业特点,更利于行业协会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开展对垃圾分类相应政策的有效回应。
我们也看到动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单靠社会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很多工作需要依靠政府、转运单位、物业服务公司等等,由不同的主体协作起来完成工作,才能使社会组织的工作真正发挥力量。
最后,期待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过程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能够产出一些创新的做法,赋能社区,使社区和社区里的在地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这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使命。作为北京市的支持性平台之一,我们也愿意和所有的社会组织小伙伴们一起为北京市推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助力,为推动社会组织提升到更高层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