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缺乏科学指导,对公众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缺乏信心
有的地方,认为居民做不好垃圾分类,简单粗暴的由专人分拣来代替居民做垃圾分类,当然,垃圾分类工作并非不能有二次分拣,而是要认真考虑二次分拣应在哪个环节进行、怎样实施。一些地方过度推崇智能垃圾设备,但其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带来实际治理绩效的提升,从当下来看,基于公众意识提升、行为改变的分类模式已得到大量验证,学习和优化这些模式是务实之举。
问题2:对影响公众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识别不清
认为仅靠贴标语、办活动、送垃圾分类桶,就能带来公众行为的改变;片面追求分类投放设施便民化,垃圾分类宣教活动中,居民感受了氛围、获得了知识和“硬件”,却并不一定就会自觉地分类投放,部分工作沦为走过场。
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效果近年大幅提升,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确保基本硬件设施的到位;二是明确志愿者、保洁员对其自身的工作定位,并且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行为调整,让居民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三是经培训的志愿者在居民的垃圾投放时间段值班,并注意指导和服务过程详细周到。
问题3:急于求成,对垃圾分类的必经之路看不清或不愿直面
不可持续地花钱“买”垃圾;厨余垃圾处理走捷径,如推广家用厨余粉碎机等;垃圾收运、处理等后端尚未准备好,就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等前端工作。
例如对快速堆肥机、厨余粉碎机等趋之若鹜。快速堆肥机价格不菲,运行成本很高,其产物并不是真正的有机肥料,而是烧焦和脱水的有机废料,甚至可能会给土壤造成损害。而厨余粉碎机也只是做到了垃圾转移,而非处理。还有一些地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就开始强制居民分类投放,严重影响公众积极性。
问题4:要角缺位,顶层设计不完善、多元共治不充分、各方责任义务不明确
部分地方政府单位盲目依赖第三方;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等难回收物,仅靠政府补贴等方式“兜底”,而生产者责任却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非住建环卫部门参与有限。企业追求利润,甚至是短期利润,容易缺乏对公共性和长远性的考量,而这本身应该由政府来思考和引领。
从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由生产者直接履行回收责任、承担回收的费用,既可提高难回收物的回收率,又可反向促进企业革新产品和包装设计,减少垃圾产生。
应对垃圾问题,非住建环卫部门也不能缺位。这项工作涉及住建、城市管理、发改、生态环境、商务、工商、市监、交通、民政、教育、卫健、农业农村、精神文明办等多个部门。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做好相互协作。
部分专家支招怎样避开这些坑?
1、我们既要对公众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有信心,也要多作创新,避免工作方式的单一。例如,建立志愿者及值班制度;强化居民主体责任,开展志愿者、保洁员培训,鼓励志愿者和学生上门宣传等;完善硬件设施,如垃圾厢房的建设和卫生管理,洗手池、灯光等的配备。
2、推进垃圾分类,需要信心、耐心,也需要科学规划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研究人员建议,在政府层面,完善全国性的法规、制度,建立高位阶、跨部门的垃圾分类总体指导和协调部门或机制,在基层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考核标准、考核体系,有效引导和管理第三方服务;进一步完善、扩大、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形成培育和支持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参与的长效机制。
3、更加科学地检验垃圾分类的实效。我们说的实效,不是1堆分成4堆,而是要真正地减量,应关注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总量和人均垃圾产生量是否下降。
4、不管是针对居民家庭的收费,还是针对社区的收费,都应该把垃圾分类收费放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我们前端的减量才能真正有效,否则永远都是大量地产生垃圾,然后不断地处理垃圾,这会给城市带来更大的处理压力。
分享国外经验:四国方法值得借鉴
1、欧盟生活废弃物管理法律法规遵循3项目标4项原则:3项目标包括避免和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保护资源,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项原则即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就近处置原则、废弃物层级原则。其中,废弃物层级从高到低的优先处理顺序,依次是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和处置。
2、在美国旧金山市,近20年来,通过源头控制部分垃圾的产生、旧物循环再使用、分类再生和堆肥项目,实现80%的垃圾分流率目标。旧金山市成绩的取得,来源于3方面的努力,一是实施了强有力的垃圾减量法规,二是和有共同价值观的垃圾管理企业合作,一起不断创新垃圾减量项目,三是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刺激机制和开展大量的教育活动,推广了回收和堆肥文化。
3、在韩国,“从量制”厨余垃圾收费体系,以经济激励的手段,有效减少了食物浪费。居民的厨余垃圾以称重计费的方式回收,产生并倾倒的厨余垃圾越多,要交的钱也就越多。厨余垃圾管理是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同样采用垃圾回收“从量制”的意大利帕尔马市,也成效显著帕尔马市的生活垃圾执行按量付费制度后,分类回收率从2012年底的48%,提高到2017年的80%。
国际上的垃圾分类经验,可以概括为6点,分别是循环优先、去匿名化、前后衔接、经济激励、社会参与和严格执法。去匿名化是指垃圾投放的过程能被管理者或者邻里看见,如果完全看不到,就属于匿名的状态。一些地区采用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方式,实现“透明投放”,让邻居之间感受到互相监督的压力,促使居民在垃圾分类时更加注意,有效提高了垃圾回收率。前后衔接,打通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流程;社会参与,发挥了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做好环境教育、环境传播和环保行动;严格执法则保障了强制分类的执行。
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减排的大背景下,耀邦环境集团整合自身资源,从道路清扫到垃圾分类管理,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闭环,提供一站式城市(乡镇)综合环境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当地政府实现环卫市场化改革,服务范围覆盖了城乡主次干道、商业区、开放式居民区、大街小巷、公厕和城乡水域等各类区域。此外,耀邦环境的环卫服务正全力配合各地政府推进一体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环境“三大革命”,环卫一体化服务覆盖西北、华北近18个省份,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环卫一体化业务请联系400-169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