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湾垃圾议题的公民行动经验再反省
从台湾废弃物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来看,公民团体的参与,是推动垃圾管理政策轴线翻转的重要因素。可惜的是,环保团体并没有进一步跟工会体系建立更多实际的伙伴关系,也没有从劳动过程探究更好的收运方式与制度性的改进空间。
另外,很多简单的社会迷思,也必须纠正。譬如,很多人以为台湾这几年垃圾减量很成功,所以“垃圾量减半,人力就应减半”。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首长也常常这样想且脱口说出这些想法。但从实际的垃圾收运作业过程得知,资源回收、垃圾分类、分离清运这些政策,也让清洁队的收运过程更为复杂。而这些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订定更清楚的规范。
4.不只是循环经济
台湾从后端垃圾处理迈入“零废弃”的前端垃圾管理,也宣示将走向“整合性产品政策”(IntegratedProductPolicy,IPP)——以生命周期之环境管理策略,实行类似欧盟的产品导向环境政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改进产品的环境绩效,以产品环境化设计辅以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解决环境问题。
但“循环经济”和“从摇篮到摇篮”,不应只针对产品,还应该包括整个产业,甚至整个服务系统;不应只是个案式的推广,而应盘点既有的政策工具,进化为制度性推动的整体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