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的“绿篱”行动,2017年开始的“国门利剑”行动,以及2018年开始的“蓝天”行动,中国逐步地构建起了一道防御“洋垃圾”的坚实壁垒。
一、中国禁令引发的变革
中国对“洋垃圾”的禁令,具体涉及56种固体废物,从塑料、纺织品到电子产品。由此也暴露了西方在减少、回收和循环利用垃圾的“努力”背后,藏着令人不安和肮脏的真相。至今西方国家都逃避着在国内用有效的方式解决垃圾的问题,而是将硬纸板、塑料薄膜、罐、桶、盒等垃圾装到船上,运往海外。
2018年6月,哥斯达黎加的一家工厂里堆放着回收材料。
中国在发布禁令之前,接收了世界约45%的废物。英国回收协会首席执行官西蒙·艾林(SimonEllin)表示,中国从“绿篱”行动开始,改变了全球废物市场的动态。“中国以前不太在意运送过来的垃圾的品质,美国、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会把一切垃圾运过去。”但这已成为过去时——2019年9月,英国一家废物管理公司Biffa为了将生活垃圾运进中国,为其贴上了适于回收的废纸的标签,但其实里面掺杂着卫生巾、尿布、湿巾和避孕套,他们被英国法院判处35万英镑的罚款。
艾林认为现在的情况间不容发,“2016年,全球范围内,我们向中国出口了2800万吨纸纤维。如果中国停止接收,会留下一个2800万吨的漏洞,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市场都乱套了。这些材料会去哪里?目前我们还不知道。”
中国禁令的背后,除了清洁国内环境、妥善处理国内垃圾的意愿,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正在慢慢“开始制造更少的东西”。这种“循环模式”经济曾在中国运作良好:中国使用纸板来包装商品,供给外国使用,然后外国将纸板运回中国重新利用,包装更多的商品,再送往国外。但现在越来越多商品开始在其他地方制造,比如越南、马来西亚等,那里没有能容纳如此多的垃圾并重新回收利用的能力。中国禁令很快带来连锁反应,令西方国家的出口商必须寻找可替代的出口市场。大量的垃圾涌入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使他们的回收业务不堪重负,导致材料处理不当。然后他们也实行了限制或彻底的禁令。泰国将从2021年起禁止进口外国塑料废物,越南将在2025年采取行动。
全球塑料废物进出口标准的提高将会解决一些困境。2019年5月,《巴塞尔公约》协议附加了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框架,旨在使全球塑料废物贸易更加透明并受到更好的监管,这是一种突破。出口国现在必须获得进口国愿意接收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料废物的同意。美国是唯一不愿签署的国家。
美国仅占世界人口的4%,但生产的城市固体废物占全球的12%(约2.39亿吨,仅35%被回收;德国是回收效率最高的国家,68%的废物被回收)。世界风险研究咨询机构VeriskMaplecroft说:“美国人对消费的渴望与其回收的能力并不匹配。美国是唯一一个垃圾产生超越其回收能力的发达国家,映射出其在政治意愿上和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美国似乎没有在国内处理垃圾的决心,而面对着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塑料进口禁令,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为美国一直向这些国家出口大部分的塑料废物。”值得指出的是,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对废物处理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在美国,大多数垃圾发电的工厂都位于较贫穷的郊区,当地人较容易受到二恶英和呋喃的影响,从而影响生殖和内分泌系统。
2020年4月,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拟出台新的固体废物回收计划。
框架能被执行吗?《巴塞尔公约》已经为第一世界国家将危险废弃物运送到较不富裕国家制定了规则,但其执行需要国际支持,显然这是缺乏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全球高达90%的电子垃圾(价值近120亿英镑)被非法交易或倾倒。企业声称这些垃圾是二手货物或废金属,以此手段来规避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