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今回收了3150个,主要集中在小区里的三四十户。”杨勇娣表示,秋月枫舍共有1500多户居民,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参与活动,那这段时间牛奶盒的回收量可以增至四五万个。
一位参与牛奶盒回收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赠奶成本其实相对而言不算高,更高的成本在回收牛奶盒环节。
“一辆车单次跑一个地方就装满货回来,这是最理想状态,但实际上不可能。”该人士坦言,随着回收网点的逐步铺开,如果一个个网点的回收量普遍偏少,那一辆收运车出一次车要拉满,需要跑多个网点,人工和油耗成本成倍增长。
再生产品,“斗”不过原生料制造
回收牛奶盒后,循环利用,制成再生产品,销售后的收入可以用来支撑持续的回收,形成良性循环,但实际上这只是理想状态。
另一个把牛奶盒回收这件好事做长久的难点恰恰在于循环利用的成本较高。
一家业务涉及废弃利乐包制板材的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牛奶盒整盒回收的处置方式要比分离回收付出更多成本。
据透露,他们的废弃利乐包主要来自利乐包生产企业和社会,企业提供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残次品,几乎没有杂质,可以直接上生产线;社会上收集来的利乐包,是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分拣后得到,往往杂质、水分含量都很高,必须整理到相对干净的程度才能上生产线,这笔分拣、整理的费用要算在原料采购企业头上。
市场上,这样的“干净料”在1000多元/吨。相比之下,采用分离回收,即化学法处置废弃利乐包,分离出纸、塑、铝的企业,并不挑剔原料,因此可以省下不小的原料采购开销。
在运营方面,“绿色”技术对场地的要求较高,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土地租赁成本,并在生产线的维护保养方面不断投入。
相比之下,化学法处置企业对场地要求不高,又能“省”下一大笔运营成本,终端产品可以卖得更便宜。
据估算,目前采用化学法处置利乐包的方式占据主流,每年被回收的利乐包中有八九成通过这种方式分离出原料进行循环利用。
用牛奶盒生产加工的产品,还要面临原生材料产品的价格竞争。
以最终产品为户外地板为例,废弃利乐包做的板材,售价每吨至少五六千元,而一些普通木板材的价格还不到每吨一两千元,再生板材在价格上完全没有竞争力。
加之,“再生的材料质量不及原生的”等观念在社会上占据主流,这就更不利于废弃利乐包的循环利用。
市场上金属做的垃圾桶、塑料做的花园凳更便宜,废弃利乐包做的高价产品销量堪忧。一些居委会干部告诉记者,一只消耗1300多个牛奶盒的长凳,目前采购单价超过3000元,这样的环保产品,很难大批量采购;只买一两个,宣传引导的作用又有限。
首都机场航站楼的一些垃圾桶,是利乐包循环利用的产物
“众人拾柴火焰高!”黄春红建议,降低牛奶盒的社区收运成本、开发循环利用产品更高附加值出路、政府出台促进相关循环产业的指导意见等,都是让牛奶盒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这件好事能够持久的出路,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