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包装废弃物流向特征
针对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包装材料使用现状以及在不同社区的回收再利用情况,2019年7月至9月本项目团队通过电话访谈以及实地调研对18个省市、37个高校和社区以及4家电商公司进行采访,共访问了200多位相关人员,包括电商店主,快递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区内工作人员(保洁、保安),拾荒者,社区周边环卫工人以及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
无论是居民社区、校园还是商业区,目前回收主力军仍是老年居民、保洁人员及流动的拾荒者。高校和商业区垃圾每天都会经过保洁人员一到两次筛查,社区垃圾在保洁人员筛选前后可能还会有居民或拾荒者翻捡。但是受访者也表示,若瓦楞纸箱盛放生活垃圾,会被油渍水渍污染,污染严重的纸箱通常不会被回收。
泡沫箱体积大重量轻,只有近半被访回收人员会回收,两成回收人员还会回收编织袋。而其他塑料填充物或塑料包装无人收集,会随生活垃圾被运往垃圾中转站。受访的保洁人员称,在垃圾运出小区或校园去往垃圾中转站的过程,几乎已经看不到瓦楞纸箱的存在。走访的三家垃圾中转站,只有一家还会在运来的垃圾中翻找可回收的包装物,如纸箱、泡沫箱、编织袋等,其余两家表示所有垃圾在中转站直接进入市政垃圾处理系统,被运往填埋场或焚烧厂。
此外,在上海走访发现,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流动的回收人员已经看不到散落在外的可回收快递包装(《管理条例》将瓦楞纸箱等纸类快递包装和泡沫箱归为可回收物)。值得注意的是,快递塑料包装(塑料袋、珠光袋、填充物等)被《管理条例》视为干垃圾,并不会进入回收系统,也因为价值低不会被流动拾荒者收集进入非回收渠道。由此可见,不论实施垃圾分类与否,快递塑料废弃物并无法在目前的回收体系中得到有效的再次利用;
快递废弃物一——纸类
调查发现快递纸箱类包装废弃物只有不到5%被重复使用,按重量计算约有80%的纸箱被回收,还有约15%混入生活垃圾。以2018年为例,我国快递行业共消耗纸类包装材料837.33万吨(不包括快递单号纸),其中文件袋用纸11.93万吨,瓦楞纸箱、纸筒和胶带芯等瓦楞纸消耗量825.40万吨。这其中仅有约34.08万吨的瓦楞纸箱被重复使用,通过流动回收业者回收的约有688.89万吨快递包装废纸(瓦楞纸679.43万吨,文件袋9.46万吨)。计算得到快递纸类包装产生量和流量信息如图2-5所示:
快递废弃物二——塑料
塑料类包装材料中只有泡沫箱得到较多回收,回收率约为70-80%,未回收的则混入生活垃圾。而质量占比约95%的快递塑料包装袋因为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的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以2018年为例,我国快递行业共消耗塑料类包装材料85.18万吨,其中塑料薄膜袋(包括填充薄膜)69.43万吨,编织袋5.47万吨,珠光袋1.11万吨,泡沫箱1.10万吨,胶带8.07万吨。
由于塑料类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困难、再生成本高、再生利润低,造成当前我国快递包装废塑料约99%(质量比)混入生活垃圾。废弃快递包装材料混入生活垃圾,不仅加大了环境承载压力,也造成社会管理成本的增长。此外,废弃塑料包装作为化石基材料,被焚烧或者填埋处理,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引起环境污染。快递塑料类废弃物的流向和流量信息如图2-6所示。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对快递包装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将有助于识别包装材料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快递包装绿色化政策,利于快递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本项目以中国主流快递企业现阶段所使用的各类包装材料为研究对象,包括瓦楞纸箱、快递文件袋、塑料快递袋、编织袋和泡沫箱等,以及快递运单、胶带和填充料等辅助包装材料。
快递包装材料的组成特性及其生产工艺过程特征以及下游资源化回收和处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生产过程和废弃阶段等相关的资料数据,运用LCA并遵照ISO14000系列标准,测算了不同类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在生命周期过程(包括原材料、包装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处理阶段)的碳排放因子(按单位重量作为功能单位),最后结合某年快递包装材料消耗量估算了快递包装在全生命周期的年碳排放量。
原材料阶段主要指上游快递包装材料的主要原材料的生产制造过程。如瓦楞纸箱的原材料阶段从在大自然中获取天然资源(如木材)开始,制成纸浆,到生产成瓦楞原纸产品为止。包装材料生产加工过程的系统边界是指在提供快递包装材料成品之前,对原材料进行的加工生产。
如在瓦楞原纸的基础上投入烧碱、水性油墨、水、电及机械设备消耗的柴油、煤等辅助材料和能源,最后制成瓦楞纸箱为生产阶段的系统边界。快递包装材料回收处理阶段研究对使用过的快递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生利用以及最终的处置(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
由于快递包装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较长且难以收集到准确的数据,评价内容或范围将不包括包装材料研发、业务出差、货物储存、设备折旧与报废、维修和维护与清洁、法律服务、市场营销和行政办公运作等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引起快递包裹量增长的情况相契合。2010年快递包装产生61.15万吨碳排放,2018年激增到1303.10万吨,须种植7.1亿颗树木才能中和掉。若不采取有效的绿色化政策,2025年我国快递包装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将达到5706.10万吨。可见,面对激增的快递包装碳排放,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制定和施行快递包装绿色化管理十分紧迫。
从图3-2和图3-3中可知,在2018年我国快递包装材料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不包括再生),原材料阶段(71.56%)的碳排放所占比重最大,处置阶段占比重较小(焚烧9.79%,填埋6.68%),生产阶段(11.97%)占比最小。
塑料薄膜包装在原材料、生产和焚烧阶段的排放所占比重仅次于瓦楞纸,原材料阶段最高达62.31%,焚烧和生产阶段各占22.69%和12.92%。填充料主要是以PE为原料的塑料气泡膜,也占一定的比重。不容忽视的是,2018年焚烧快递包装材料的碳排放量为137.53万吨,其中塑料包装为64.86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7.16%。
社会管理成本分析
塑料包装在焚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远高于在其他阶段的占比。由此可见,快递包装材料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瓦楞纸和塑料薄膜包装袋。由于其消耗量远大于其他几类包装材料,对快递包装在全生命周期整体碳排放量影响较大。投入推广可循环包装箱(袋),降低对一次性瓦楞快递箱和一次性薄膜包装塑料袋的依赖,防止过度包装,推广使用绿色包装材料,促进包装材料在生产阶段的减排,减少塑料类包装材料焚烧,将对快递包装行业实现碳减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