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中间处理”由东京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进行。可燃垃圾中间处理:一部分直接进入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2016年这部分垃圾占到生活垃圾总量的80.3%,焚烧后产生的部分炉渣可作为水泥原料,产生的热能用于垃圾焚烧厂电力供应、地区冷暖气,剩余电力将会出售;部分垃圾将经过资源化再生处理,被用于堆肥、制饲料、制甲烷/染料等,这部分占生活垃圾总量的9.6%。不可燃垃圾中间处理:收集后被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经过破碎和分选后有用金属进行回收,不可燃的惰性垃圾将进行最终填埋。大件垃圾中间处理:收集后被送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经过破碎和分选,可燃组分进行焚烧处理,可回收和惰性物质分别进行资源化回收和填埋处置。资源垃圾处理:通过再循环中心和民间再循环企业实现再资源化、再商品化,重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日本生活垃圾总资源化处理(包括直接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化)已经到达18.7%。
垃圾最终处理(填埋)委托给东京都进行填埋处理。日本生活垃圾最终处置量比重较小,目前为1%左右。
垃圾分类的效果: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率。通过垃圾分类,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材料得到有效利用和处理,日本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从1990年的5.3%提升至2016年20.3%。
垃圾分类有利于污染物排放减少。垃圾焚烧处理温度需保持在850℃且达到2秒以上才能实现二噁英的分解,而垃圾混合焚烧,水分多,热值低,炉温难以控制,从而增加排放烟气中污染物增多。90年代后日本是世界上二噁英排出最多的国家,1994年日本的二噁英的排出量是美国的3倍多,法国的近5倍,德国的12倍。通过垃圾分类和安装烟气处理设施,日本有效减少了二噁英的排放量,与1997年相比,2017年的二噁英排放量削减97%。
垃圾收费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垃圾分类后日本逐步实行家庭垃圾收费,利用价格杠杆提高居民的垃圾减量意识,促进了垃圾减量化。从2000年到2017年,日本生活垃圾排放量已从5483万吨下降为4289万吨,人均日垃圾排放量从1185g下降为923g,垃圾减量化效果明显。
东京垃圾分类与处理的经济性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以东京地区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说明垃圾收费制度,分析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中居民承担的费用,进而理解东京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居民和政府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探究东京垃圾处理各环节的成本支出。
日本垃圾收费已成主流
2000年后垃圾收费在逐渐普及。1970年,日本开始对商业垃圾征收一定的手续费。2000年《地方自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对征收垃圾费用享有自主权,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垃圾收费政策,从此各地政府开始对家庭生活垃圾征收一定费用。2000年到2015年,日本实行垃圾收费的城市增加了316个。
地方政府主要以指定垃圾袋、垃圾处理券和直接收费方式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居民投放垃圾需要使用指定垃圾袋投放垃圾或使用购买的垃圾处理券贴在所扔垃圾上,政府以此收取垃圾处理费。指定垃圾袋和垃圾处理券并用的情况下,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会使用指定垃圾袋投放,而大件垃圾则会使用垃圾处理券。直接收费则适用于直接将垃圾搬运到处理设施的情况,采用缴费通知单或现金的方式征收垃圾处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