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竞争格局:目前相对分散,预计未来龙头市占率将逐步提升
目前垃圾焚烧行业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国企和民企,主要有:
1)国企:光大国际、康恒环境、重庆三峰、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北京控股、启迪桑德、深圳能源、绿色动力环保、上海环境、瀚蓝环境、首创环境等;
2)民企:锦江环境、盛运环保、浙江旺能、粤丰环保、中国天楹、圣元环保、伟明环保、盈峰环境等;
大部分垃圾焚烧公司在促进在手项目逐步落地的同时,进行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延伸,目标打造固废城市综合服务商。
1)横向产业链延伸:绿色动力环保积极扩充其他固废领域处理能力,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危废等领域,瀚蓝积极拓展餐厨垃圾、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固废领域;
2)纵向产业链延伸:启迪桑德目前正在积极拓展其环卫云战略,三网融合(环卫+再生资源+垃圾分类)为核心,衍生出五位一体业务——社区服务+生活垃圾分类+环卫作业+再生资源回收+供应链物流服务;中国天楹以垃圾焚烧起家,目前正在向上游的分类、收运、中转和综合环卫方向发展,并在逐步打造智能环卫+再生资源平台;
3)多板块业务协同发展:比如污水+固废、燃气+固废等,如:光大国际、北京控股等。
行业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但相比美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到垃圾焚烧发电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行业竞争激烈。根据北极星环保网数据,2016年底我国已投运垃圾焚烧产能市场占有率统计看,截至2016年底,前三名分别为锦江环境、康恒环境、光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1.2%、10.6%和9.1%。和美国CVA(美国垃圾焚烧龙头企业)67%的市占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4.未来发展新趋势:原址上的新拓建项目涌出
垃圾焚烧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邻避效应”导致的选址问题。据北极星环保网统计,仅2016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就有50多个垃圾焚烧项目拟建和在建,但许多项目信息一公开,便遭到群众的集体抵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2起,其中千人以上规模的就有12起。事件诉因中,涉垃圾类的有19起,涉工业污染的19起,涉变电站的6起,涉污水处理的1起。因而,在焚烧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如何规避垃圾焚烧厂建设中邻避效应,与市民达成共识以及形成良好的交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很多垃圾焚烧项目因为当地居民的反对而被迫另选新址,从而导致项目的进度大大拖延。2016年发生的仙桃“6˙25”事件,便是一起典型的因“邻避效应”引发的社会事件,该事件导致正在建设的仙桃垃圾焚烧发电厂停工,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2017年5月3日,在群众支持率高达99%的情况下,仙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该市“一号工程”,在原址重新启动建设。2018年4月15日,项目投产试运行。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也逐步提升,很多城市的垃圾焚烧厂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产能要求。另外,为了避免“邻避效应”,城市管理者倾向于在原址上修建新的垃圾焚烧项目,也就是改拓建项目或二期项目,这也是垃圾焚烧行业的一个新趋势。
我们统计了几家主要业务为垃圾焚烧发电的上市公司,其中改扩建项目占比较大,其中中国天楹、首创环境和伟明环保的均超过20%,分别是21.92%、25.34%和35.45%。瀚蓝环境的改扩建项目占比为12.82%,
因此,先进入者在此类项目竞标中具有天然的优势,类似瀚蓝环境这种有很多前期项目的公司将受益。例如根据瀚蓝环境的公司公告,佛山南海项目一二期项目的处理量为3000吨/日。而佛山近几年的垃圾清运量增速快,从前两年的3000吨/日左右增加到了4000吨/日左右,现有的一二期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因此南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扩能工程(1500吨/日)提上日程并由瀚蓝环境成功拿到此项目。

1.5.垃圾分类的推广有助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便提倡垃圾分类,并在2000年首次在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尝试,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入选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垃圾分类处理成效却预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