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这一结果的统计口径是,垃圾产生量751.45万吨,回收利用量304.34万吨。新加坡居住人口553.5万人,按照这一统计口径,人均垃圾产生量1.36吨/年,相当于3.72千克/日,包括建筑垃圾以及工业垃圾。高回收率伴随高产生量。此外,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回收率提高了,新加坡环境部门公布的垃圾回收率是49%,2014年增加到60%,生活垃圾焚烧量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增加了26%,尽管新加坡规划的垃圾回收率还在不断走高,2030年要达到75%,垃圾焚烧厂也在大幅度扩容。
很多人对国内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常常缺乏客观的判断。可回收垃圾收集的主体是捡破烂的拾荒人员,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效益大,是我国的特点,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优势。我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实际上已经很高了,高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以废纸、废塑料计算,我国人均进入生活垃圾最终处理厂(场)废弃量约为日本、德国的50%,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大家从直观上也能感觉到,我国进入生活垃圾处理场的生活垃圾水分高、灰分高、热值低。我国垃圾回收利用为全球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2014年公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大陆进口了所有发达国家废塑料交易量的56%,废纸交易量的51%。正如《废物星球》的作者亚当•明特所言,“美国的废品回收率远低于中国,因为金钱的驱动性更强。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穷人的文化’那样,如此鼓励提高回收再利用率。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不再稀罕卖废品那点钱,中国的废品回收率就开始下降;但同时,中国自身产生的废品正越来越多。”
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如何推进垃圾回收利用。“供给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同样面临这样的近况,具体表现为废品价格和需求呈下降趋势。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制度的具体内容还没有公布,但我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初衷主要是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指出,“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废弃物发电。选择5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布局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完善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30%。”生活垃圾中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大多属于“低端供给”,如何在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推进垃圾回收利用是认识挑战也是现实挑战。
(作者系山东满国康洁环卫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