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我们也更应该看到所面临的机遇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上海等城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要率先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并最先有所突破。
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多个场合都指出,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是上海城市管理的短板。强调要把垃圾治理作为重点突破的内容,纳入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在5年内基本解决上海垃圾综合治理问题,形成完整的垃圾综合治理体系。
2017年,修订后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政府规章出台,在源头减量、资源利用以及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市场等方面予以强化。
从各区的情况看,区委、区政府已将垃圾综合治理提到很高的高度,纳入议事日程并予以积极推进,静安、松江、长宁、崇明、奉贤等区走在前列。
因此,2018年全行业要积极贯彻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增强垃圾综合治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着力推进垃圾综合治理,补上短板。
二、着力推进垃圾治理工作
垃圾综合治理补短板,重点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补认识提高
首先是属地管理责任意识。上海早在2004年就下放了垃圾处理事权,各区对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生活垃圾实施从产生、收集、运输,直到处置的全过程、全覆盖管理,并按照市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建设所需的处置设施。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意识,立足于自身解决垃圾问题。
其次是对垃圾产生规律、处理规律的认识。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垃圾产生量,实际上我们并不全部掌握。上海有全国最完善的生活垃圾称重系统,但称重计量的是进入各类设施的垃圾量,准确点说是处置量,某种程度上也是清运量。据相关部门统计,上海每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700余万吨,工业垃圾总量达到2000万吨,装修垃圾每年也有几百万吨。原来我们关注环卫系统清运的生活垃圾量,十二五规划的设施规模也就是按照生活垃圾的量和适当的增长确定的。但实际上再生资源市场一旦不景气,不回收的废旧物资就直接进入生活垃圾系统;非大宗的工业固废随着环保监管越来越严逐步也纳入进来;装修垃圾分拣的残渣也需要处理。所以各区在测算垃圾这本帐时,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来环卫的作业体系,我们是城市固废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补能力提升
没有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力作为保障,垃圾分类质量提升、全过程的分类体系、以及建筑垃圾妥善处理,就都是一句空话。分类是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没有一种处理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