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对环卫工群体的调研中发现,环卫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流入城市的路径大多是因为同乡或者亲友介绍,环卫工人的社会交往圈子较狭窄,仅限于工友、家人或者同乡之间,交往的目的和功能也往往是基于个人情感沟通和寻求社会支持的需要,因此,运用环卫工人的群体特征推动环卫工群体间的关怀互助,除了促进群体关系的发展外,更为服务的有效实施渗透提供了操作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培育环友义工,在服务中发掘和培育义工骨干,支持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如在开展对环卫工人的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时,通过发掘和培育健康同伴教育员,开展对环卫工人的健康同伴教育,有效地解决了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大、作业分布比较分散的的困难,很好地利用了环卫工人以小群聚居的习性,使服务得以通过同伴教育员这一关系纽带进行传递和有效渗透,同时也促进了环友义工骨干和环友自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除此之外,针对环卫工人工作意外受伤后的及时处理以及困难工友的帮扶方面,群体层面的互助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旨在帮助环卫工人摆脱生活困境,恢复与发展其社会关系,增强环卫工人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观层面的介入
在一个社区内,是否能享受社区资源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社会工作的基本维度,是在社区子系统的框架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安德森等,1988)。中观层面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环卫工人的参与、权利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健全和强化社区环境中的助人系统。环卫工人群体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除了自身的权能缺失之外,更与社区里存在的环境障碍有关。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关注环卫工人群体的社区参与情况,通过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增加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增强社区对环卫工人群体的支持能力。在服务体系里面,公益机构除了为环卫工人提供直接服务之外,更注重在社区层面或公共空间层面搭建一些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供服务的平台,从而促进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流通以及社区关系的改善。
3.宏观层面的介入从宏观层面的介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社区倡导方面,以环卫工群体自我发声、媒体和社会关注等方式,倡导环卫工人群体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改善,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公益组织协同环监、工会组织通过培育环卫工人文体组织,促进环卫工人群体文化建设,拓宽与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空间,并充分运用环卫工人节等群体性节日通过开展摄影比赛暨主题摄影展,唤起媒体和社会对环卫工人群体的关注。另外,还以环卫车等环卫工人日常的劳动生产工具为创作题材,以社会大众都喜闻乐见的环卫车彩绘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构筑起环卫工人与本地居民持续互动的社区公共交流空间,而彩绘环卫车社区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呼吁社区居民爱护城市环境,尊重守护城市环境的环卫工人。除此之外,更通过环卫工人典型的塑造以及环卫工人的历史口述,让环卫工人群体发声。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政府完善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相关的数据、理论依据,推动有关环卫工人社会政策的完善。如完善医保政策,简化异地医保报销程序,提高环卫工人的医保使用情况。第三,社会工作行政层面,社会工作者可建议政府或相关部门引入针对老环卫工人服务的社工机构及NGO,为其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推动社区功能的发挥,为环卫工人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如开展“绿洲行动”,动员临街商户为环卫工提供各类便利服务,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宏观层面的介入,有助于改善环卫工人自身潜能发挥的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从整体社会环境层面改善他们的无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