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系统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的内涵。首先,它是城市环境意识的转变。它要求树立保护公厕设施、为维护环境清洁做贡献的文明、健康、卫生的公德意识。
其次,它还是人的一种形为方式的转变。它要求人们在如厕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摒弃那种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的行为。
人的思想转变了,机制的突破就有了基础。所谓机制的突破,其实就是转变单纯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厕的惯例,建立“公厕公建”的机制。
首先,“公厕公建”并不是不要政府投资了,而是将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制定游戏规则,出台公厕规划建设的法律条例,对城市区域规划行为进行管理。“公厕公建”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督促力度,制定相关规定,敦促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时,强制设置一定规模的厕所,供业主和社会使用,逐步通过政策引导,将之发展成开发商的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除了以政府投资建设公厕外,还要通过审批、税收等调控手段大力提倡大型商场、宾馆酒店、餐饮场所等公共建筑附建公厕,并负责附建公厕的管理、维护,将公厕建设、管理行为转化为一种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积极行动的公益行为。
为更多的筹措公共厕所的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应效仿国外成熟经验,鼓励或组织成立旨在解决城市公益事业资金困难的类似文明基金会。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捐款,甚至国际组织及金融机构的公益资金,投入到城市旧城区公共厕所的改造及管理等相关工作上来。
相对于公厕建设来说,公厕管理的困难和投入要大得多。公厕的管理分人员的管理和设施的管理两部分。两部分的管理各有其特点,同时又相互影响。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档次和处于什么位置的公厕几乎都一样。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一个公厕从建成投入使用到拆除报废,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相对建设周期长的多的时期内,无论是人员、日常使用经费还是维护的投入都比建设经费要大得多。
而国内大多数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造成公厕逐步由景观变成污染源,面貌由文明变成丑陋,市民由欢迎变成抵制,公厕的建设陷入越走越窄的境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公厕的建设力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厕管理的水平,提高公厕管理人员的待遇。
相对于建设资金的投入,公厕的管理投入要大得多。仅靠政府财政性的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的公厕管理均是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根本谈不上现代化的管理。因此,解决管理的资金投入是重中之重,而解决管理资金同样离不开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群众的爱护与否还将直接影响公厕及设施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城市公厕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管理有其鲜明的职业特点,只有积极研究透彻人们如厕行为的习惯和心理,才能为城市平稳运行、为社会和谐发展、为公众生活方便、为丰富城市文化,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毋容置疑,公厕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如厕方便则是全面提高公厕服务水平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