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气体阻隔性和力学性能、且无毒无味,广泛应用饮料瓶、纤维、工程塑料和薄膜等领域。我国是世界PET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废弃PET排入自然界造成白色污染。PET化学回收方法,将PET解聚成单体或低聚体,是实现PET废弃物循环利用最为有效的途径。本文重点对PET废弃物的水解、醇解等化学回收方法的技术研究及工业化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PET,水解,醇解,化学回收,废弃物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酯化反应所得,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气体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且无毒无味,广泛用做纤维、薄膜、工程塑料、饮料瓶等。2010年我国的PET产能达到2900万吨,其中PET瓶片产能达到500万吨,为世界PET生产、消费第一大国,PET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大量废弃PET聚酯排入自然界,造成白色污染,世界各国都很重视PET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PET的回收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回收、化学回收、物理—化学回收三种。物理回收主要是通过切断、粉碎、加热熔化等工艺对PET进行再加工,加工过程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化学回收方法是指PET在热和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发生解聚反应,转化为中间原料或是直接转化为单体;物理—化学回收是近年来发展的‘瓶到瓶’回收新工艺,将清洗后的PET瓶片造粒、结晶、并进行固相缩聚增粘,得到可用于生产饮料瓶的PET切片。
目前,物理回收的比例约占80%,再生PET存在性能低于新材料,杂质不易剔除的问题,不易制造食品包装材料;‘瓶到瓶’的物理-化学回收工艺产品洁净度高,主要用于PET饮料瓶的回收,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化学回收方法,可将各种PET废料解聚成生产PET的单体或用于合成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ET化学回收主要有3种工艺:水解、醇解、氨(胺)解。目前工业化主要有水解和醇解工艺,不管采用何种化学回收方法,首先要去除表面的污染物。本文对PET水解和醇解工艺及其工业化进展进行了综述。
1、PET化学回收技术
1.1水解法
1.1.1碱性水解
碱性水解一般在浓度为4%-20%(质量分数,后同)的NaOH或KOH水溶液中进行,在温度为200—250℃,压力为1.4—2.0MPa下,3-5h即可完成。产物为EG和对苯二甲酸盐(TPA—Na2或TPA—K2),将产物升温至340℃蒸发回收EG,用强酸中和,可以得到纯净的TPA,具体机理如下图:
图1 PET碱性水解的反应机理
Ramsden和Phillips研究了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碱浓度等因素对碱性水解动力学的影响。Kosmidis等在PET饮料瓶的碱性水解反应中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季铵盐),TPA的产率明显提高。采用该法解聚PET后TPA的产率高达93%以上,目前该方法除在PET纤维上应用外,在回收尼龙46和尼龙66纤维上也有应用。
碱性水解降解较彻底,产物纯净,能够降解高度污染过的PET废弃物,如:磁带、胶卷等,比甲醇醇解过程更加简单,成本低。但反应后的废碱液须进行适当处理,避免造成污染。此外,传统的碱性水解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国内外学者尝试了许多新型的PET碱性水解研究。
废PET和苯甲酸甲酯混合后进行碱性水解,反应在较低的温度(约100℃)和较短的时间(约30min)即可完成:PET在190-200℃下用苯甲酸甲酯处理形成混合物,该混合物在温度为95-100℃的2-7%的碱溶液水解30min,得到TPA和苯甲酸,产率分别为87–95%和84–89%。
Namboori等对比了NaOH水溶液、叔丁醇钠的叔丁醇溶液、异丙醇钠的异丙醇溶液,甲醇钠的甲醇溶液,乙醇钠的乙醇溶液中PET解聚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乙醇钠的乙醇溶液中PET解聚反应活性最好,PET在NaOH水溶液中反应活性最差。Collins等也通过试验证明NaOH甲醇溶液中PET的解聚反应的速度明显高于NaOH水溶液。
此外,在非水碱溶液中加入醚(如二氧六环或四氢呋喃)能加快PET的化学的解聚速度。其影响机理可能为:醚加速OH-的渗透能力和提高OH-的离子强度。甲基纤维素(CH3-O-CH2-CH2-OH)分子结构中有-O-(醚键)和-OH(羟基),兼具醚及醇的一些特性,被用来作为非水碱溶液进行PET解聚研究。结果显示甲基纤维素中-O-部分可溶胀PET固体,-OH部分促进KOH解聚PET分子链(其中PET表面最容易受到-OH攻击),效果比在水溶液中好。L-C.Hu等发现,在甲醇和二氧六环制成的混合溶剂,PET固体在60℃下反应40min可几乎完全降解(降解率>96%),如果不用二氧六环,则要7h。
1.1.2酸性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