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堵为疏 过去,对于流动摊点,淮安市城市管理局经常采用堵截方式进行管理,但收效甚微,一些市民也常有不满:“你们把小摊赶跑了,我们豆浆油条也吃不上了”。现在,他们按照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定时经营的方式,在市区支干道和居民区等地段,合理规划设置摊点群、疏导点,并作为必要的公共产品来提供,把流动摊贩、沿街洗车点等进行相对集中到指定地点,实行统一管理、保洁经营,并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设立一些不收费、不上税的跳蚤市场,先后建立了新民路、北京路、化工新村等多个小吃广场和延安路等地段的10多个洗车超市。如今,城市整洁了,居民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没有工作、生活拮据的人也有事干了。
三、精心培育 管好小商小贩,在疏导的同时更需要精心培育,淮安市城市管理局先后在市区帮助扶持了“苏食放心早餐”、“周三包子”等连锁经营企业,培育了五金市场、布匹市场、毛竹市场、花鸟市场等一大批新兴专业市场。苏食早餐是由几个下岗工人合资开办的,资金少、无场地,销售非常困难。淮安市城市管理局积极帮助该企业在市区合理规划销售点,实行定时定点保洁经营,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早餐点已发展到250多个,月销售额200多万元,安排了3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这样做,既没有牺牲市民的利益,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着力规范 淮安市城市管理局采用市场化运作加政府投入的方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统一制作并向从业人员免费发放便民自行车修理车、水果售货车、小吃烧烤车等800多辆,采用回收方式取缔破旧人力三轮车7000多辆,并与企业联手,重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制式三轮车3000多辆,供从业人员租用,同时成立行业协会,对从业人员实行准入和培训合格上岗制,使人力客运市场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对早夜市大排档、饮食摊点,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和经营时间,并投入资金50多万元,免费向下岗失业人员赠送了62套统一制式的大排档亭棚,使流动摊点由“龌蹉的污点”变成了“整洁的亮点”,成为马路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几年来,淮安市城市管理局通过创新监管方式,累计解决了包括大量流动摊贩在内的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4万个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有效化解了城管部门和流动摊贩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由被动型、单一管理向主动型、社会参与的根本转变,达到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经营者满意的效果,取得了多赢的社会效果。塑造了享誉全国的“淮安和谐城管”品牌,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获得了“中国和谐城市管理奖”、“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
纵观国内外管理流动摊贩的模式,对于流动摊贩的价值,大多经历了从起初的完全否定到后来的肯定并在斗争中接受的过程。而流动摊贩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经营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以不同水平的形式存在着。正视流动摊贩存在的必然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流动摊贩,采取差异化政策,使之与城市文明和谐共处,应是解决流动摊贩与城市市容之间矛盾的理性选择。(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