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试验装置设计
据表2的正交试验设计,将同一个通风量参数定为一组,即1、2、3号罐为第一组,由连接在鼓风机上的定时器控制每天等间隔通风6次,每次30min,合计3h;4、5、6号试验罐为第二组,由连接在鼓风机上的定时器控制每天等间隔通风4次,每次30min,合计2h;7、8、9号试验罐为第三组,由连接在鼓风机上的定时器控制每天等间隔通风2次,每次30min,合计1h。三组试验装置结构相同,见图1。图1中的3个罐体结构完全一样,A、B、C点之间等间隔30cm,其中A点距离罐顶为25cm,D点距离罐底为5cm。
1.2.3试验安排
根据前述李海青、王宝良、章北平、冯明谦等对好氧发酵技术工艺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C/N最佳范围为25︰1~35︰1,含水率最佳范围为55%~65%,据此安排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如表3所示,具体试验步骤为:
图1试验装置示意图
1)根据表1所示的原料C/N和含水率,以垃圾和秸秆为主要原料,以畜禽粪便为辅料,配制C/N为25︰1、30︰1和35︰1的3种(3水平)混合物料;
2)测试上述3种混合物料含水率,然后再通过晾晒的方法,将每组混合物料的含水率尽可能地调节到55%、60%和65%的3个水平附近;
3)根据表2正交试验设计,一一对应将充分混合的物料装入1~9号罐;
4)按照试验方案对9个发酵罐进行通风,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并计算出每个罐体的通风量。每天两次定时测量发酵罐A、B、C点温度并记录。
表3正交试验安排、通风量及装料温度
2结果与分析
2.1正交试验分析
中国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NY-1999附录中对堆肥温度的卫生标准及要求为堆温达50~55℃以上持续5~7d[17],据此,本试验以A、B、C3点中发酵温度最快达到50℃~55℃以上所需时间作为分析发酵效果的指标,优化快速发酵工艺参数。具体情况分析[16]如表4所示。
据表4中极差Rj的分析,三因素对应的极差Rj值分别为1.86、0.68和1.53,其中最大值对应的因素为最大影响因素,本试验中为通风量。由此得出对发酵效果(以温度上升速率℃/h表示)影响最显著的是a(通风量),其次是c(含水率),最后是b(C/N)。
表4正交试验分析
衡量好氧发酵效果的指标是温度上升速率越高越好,因此应选择指标数值大的水平为最佳方案。根据表4分析a(通风量)为最大影响因素,对应Tij中最大值为T3j=2.3;b(C/N)对应Tij中最大值为T1j=1.81;c(含水率)对应Tij中最大值为T2j=2.22;由此得出最佳因素水平搭配为a3b1c2,与此吻合的只有第7号试验,与试验结果最大值1.17相一致。为进一步论证极差分析结果,采用更加精确的方差分析[16],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方差分析表
由于F0.05(2,9)=4.26,F0.01(2,9)=8.02,故因素a、c、作用显著,因素b作用不显著,3个因素的显著性分别为a、c、b,这与前面极差分析的结果一致。
2.2发酵温度测试分析
每日分别在12︰00和19︰00定时对发酵罐体A、B、C三点的温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发现:每个罐体在确定的时间,其每个点的温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随着发酵的进行,混合物料的高度逐渐降低,能够完整代表温度变化趋势的是B点和C点。本文选择12׃00时B点温度记录数据获得的线性图见图2,作为对正交试验分析结果的补充。
图2发酵罐B点每天12:00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