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剧增加的电子垃圾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中国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办法。解决电子垃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源头上减量、减少报废,回收和再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分析和评述了目前中国电子垃圾回收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并就电子垃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子垃圾;环境;健康;挑战;解决方法
电子垃圾(或电子废弃物)是对各种达到或接近其使用寿命且不能正常服役的电子产品的通称,包括废弃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等)、电脑设备、通讯设备、复印机、传真机以及精密仪器仪表等电子产品。近年来,电子垃圾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994~2003年,全球报废的个人电脑约5亿台,其中含塑料287.2万吨、铅71.8万吨、镉1363吨和水银287吨[1]。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废料和垃圾高达3000万吨。中国是电子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每年产生电子垃圾超过100万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1%[2,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1年起每年淘汰的家用电器和手机分别为2000万台和7000万部[4]。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要报废超过5800万台电视机、900万台冰箱、1100万台洗衣机、1200万台空调和7000万台个人电脑,且报废量的增长趋势会持续到2015年[5,6]。
造成电子垃圾数量剧增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膨胀,其普及率迅速提高,因而废弃量也急剧增加。例如,1993~2000年中国个人电脑数量增加了1052%,约6倍于世界平均增长率[7]。二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使用周期缩短。以美国为例,电脑使用寿命周期从1992年的4.5年降到2006年的不到2年[8]。
电子垃圾与普通生活垃圾不同,其含有大量铅、镉、六价铬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进入环境中,对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等造成严重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如汞、镉、铍等重金属在随着废弃物焚化时,易被烟气带走而富集于飞灰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焚化处理溴化阻燃剂时会释放出溴化的二噁英和呋喃等致癌物质,危害人体健康;铅元素可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当然,应该客观、科学地看待电子垃圾问题,电子垃圾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如电子垃圾中所蕴含的金属(尤其是贵金属)的品位是天然矿藏的几十倍,且回收成本一般低于开采自然矿床。1t普通的电子垃圾中含有约0.2t的铜,1台电脑含有1~4g的金和其它一些有价金属和非金属[1]。因此,如能对电子垃圾合理回收利用将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1中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法规尚不健全且可操作性不强
解决电子垃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项立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电子垃圾污染控制方面的专项立法还比较滞后。近年来,虽已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控制管理办法》、《废弃家电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条例,积极推动了电子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但是,电子垃圾的管理涉及诸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此外,法规中制定的措施也不详实,可操作性不强。仅以《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为例,尽管其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脑等定为必须回收处理的电子产品,并提出对电子垃圾实行多元化回收,由国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对生产者、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公司在各个环节中的义务也作了规定,但由谁来为电子垃圾回收支付费用、如何实施回收及如何使用专项资金等问题都还没有具体落实。
1.2回收与处理体系不健全
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国外消费者在报废电子产品时需支付一定费用,而中国消费者卖出废弃电子产品时还能获得一些收益,所以在我国推行电子垃圾回收付费制还很困难。研究表明[9],约60%的电子垃圾被收购小贩以低价收购后,一部分翻新作为二手产品出售,另一部分则送至地下小作坊,进行简单处理(如手工拆解、焚烧和酸洗等)以回收有价物质,而将处理后残物作普通垃圾直接丢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而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却因回收成本和处理费用过高而作为不大。
1.3国外电子垃圾大量涌入中国
1992年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明确规定,各国产生的有害物质必须在其境内处理,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其它国家转移。然而许多国家并未履行该公约,例如,美国只有5%~15%的电子垃圾被回收利用,而大部分被运往亚洲国家,其中90%被输入中国[6,10]。
8月20日,盈峰环境(股票代码:000967)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8亿,实现归母净...
[详细]
2021-08-20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