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本设计
应依照基本构想进行具体的基本设计。在建造厕所时,器具和设备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也要听取使用者的意见,总结细节的内容。例如,便器的大小、水阀的接头、内部装潢和外墙的材料、其它器具及零件等这些相当细小的方面都可能会在老人、残疾人和儿童使用时造成问题。从保洁和清扫来看,这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①建筑外观造型
公厕通常都建在人群比较集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以方便公众使用,保护环境卫生。因此,公厕自然占据了公共环境中一定的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公厕建筑学和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公厕建筑除考虑建筑本身的美观实用外,还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融洽的效果。公厕的外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如大城市、小城市、乡村、风景区、民族村寨、公路旁等)及当地的人文景观相一致,以达到环境的整体效果。
②公厕的规模
公厕的大小,应视使用的人数和频繁程度来确定。在大城市的人流集中地(如火车站、大集会场所等)宜修成楼层式,一般为两层,一层女用,另一层男用,这样可以节省占地面积,又能容纳较多的人同时使用。而在小城市、乡村、民族村寨、风景区、公路旁则修成单层中、小型厕所。
如此归纳下来的内容就要表现到具体的图纸上去了,可能的话,也可请建筑事务所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如果需要,还可制作一个与实物一样大的隔间模型,让座轮椅的人体验是否使用方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公共厕所的细小器具和设备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应尽量多听取使用者的意见。
武汉市政府去年开展四城同创,下大力气解决公厕难问题,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新、改、扩建200座公厕,在全市主次干道上,新、改、扩建50座一类公厕。在内部设施材料选用上确保地面防滑、洗手方便。在设施配置上,充分考虑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按照国家有关公厕规范和设施标准进行建设,解决群众入厕难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下面列举出来希望能够给其他地方城市在建设公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启示。
3关于公厕建设的建议
(1)用地的矛盾。当今城市用地非常紧张,要想在寸金的城市土地中挤得一个位置建厕所很难。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就我所参与和了解到的是规划部门对公厕的建设规划力度不够,城管部门建设出来的公厕很多都无证。要解决此问题不是一两个部门能解决的了的,我想可能还得由城管环卫、规划、园林、建设局、财政局等多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
(2)公共厕所厕位的问题。公厕改造过程中我们不光要讲求公厕整体外观,也更应该注重细微处。如我们往往谈到公厕,就说道我们武汉市有多少多少公厕,按照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更细,平均多少人拥有一个厕所蹲位,按照厕所蹲位来统计更科学合理,因为公厕规模有大有小。特别是我们在改造公厕过程中要注意,未改造之前的公厕可能是沟槽式的,蹲位数相对多些,按照公厕建设(新公厕规范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更人性化,更舒适)的规范改造后,按照独立式的改造,蹲位很有可能就会减少。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因为旧公厕改造后厕所蹲位减少给周边群众入厕带来不便的教训,特别是老城区的公厕。按照规范来改造后可以达到几类公厕的标准,不按照公厕标准,只考虑厕所蹲位,以后卫生城市检查,公厕建设标准不达标。如不多增加新址建设公厕,而是就原有公厕改造,那么我们公厕的建设相对于老百姓如厕难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的距离。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