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子电器废弃物收集,在欧盟各国都是有指定日期的,这是很合理的做法。它可以避免电子电器废弃随时堆放,而造成在收集点放置时间过长污染周边环境,又可避免频繁的少量回收所带来的运作成本过高的问题。针对上海而言也应该采取定时收集的做法,但因上海城区较大、人口密集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各区巡回收集的方式,比如上海现有18个区和1个县,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对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可以每两周回收一次,对人口较少的区县可以每月回收一次,这样每天就能有一个人口密集区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被回收,这样既不会造成专用回收车的集中使用和集中闲置的问题,又能减少设备开支和设备闲置造成的浪费。回收的频率可以根据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增长趋势在每年年初予以公告。根据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在目前条件下我们不建议居民将电子电器废弃物主动搬运到市和区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集中收集点,因为大多数居民是不具备安全运输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条件的。至于付费性上门回收,根据上海市普通居民的当前经济条件来看,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也是极小。
环保与节能意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多,不仅仅是抽象或像暴雨似的宣传。他们的教育工作往往做得很细致,各区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回收要求以漫画形式分发到每家每户,使平时抽象的宣传具体化,告诉居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而不是听一些抽象的东西,上海市可以效法,由各区爱卫会负责教育和宣传工作。
在国外二手电子电器设备的市场是非常小的,其大多数二手设备成色都在7成新以上。而我国因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在上海地区被淘汰的旧电器设备,甚至一些报废设备被居民卖给流动收购小贩,并通过各种渠道被运往边远不发达地区销售,这样既不利于对边远地区的环保工作和对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宏观监控,更严重的是这类未经检测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可能直接危害到使用者及其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②政府收集方面,欧盟各国都设有官方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回收和处理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宣传、管理、提供回收设备、设置收集点以及进行简单的拆解工作。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处理垃圾的市政环卫部门,但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专门机构尚不存在,这也正是我国废旧电子电器设备任意废弃、任意处置,造成污染环境的问题日趋严峻的关键所在。因此建议尽快在市政环卫部门内建立回收和处置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专门机构。由该机构牵头,负责建立专业化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工厂,负责本地区和周边省市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回收和处置。比如上海可以联合周边6省在华东地区建立(2-3)个大规模的专业化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工厂。
③生产商收集对中国并不适用,因为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处置,不单单是生产商的问题,而在我国大多数电子电器设备的生产企业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财力。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处置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它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作为对社会进行实质性管理的政府应当在此问题上起主要作用。这样既可以对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动向作全局上的控制,又避免各家电器企业自行建设处理厂,造成厂多、规模小、处理能力差,形成对环境的再次污染。但并不是说电子电器设备的生产商什么事也不做,因为这些电子废弃物的源头都在他们处,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其产品可能造成的污染负责。
④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收集,销售商是否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欧盟各国几乎都规定了销售商也有免费回收废弃电子垃圾的责任。用户在购买新产品时,经用户同意其同类废旧电器设备由销售商免费回收。但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销售商回收来的这些电子电器设备的流向:1)如果将回收来的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直接送往市区县规定的收集中心,当然是最安全的;2)如果不是,那销售商是否自己有能力暂时存放这些收集来的废旧电器设备。国外一些电器商店里放有各类废旧电器设备的回收箱,虽然这一方面方便了客户,但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商店是人流密集区,万一这些废旧电器设备发生大量破损和泄漏其危害是可以预见的。况且在我国现阶段这些暂存于电器商店内的废旧电器设备可能还会发生遗失或被盗,所以不建议在电器商场内设置废旧电器设备回收箱。
⑤在德国和欧盟各国都有专业的废旧电器设备回收公司。这些公司大致有三类,即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和有毒有害性的废旧电器设备回收公司。对于这种以赢利为目的废旧电器设备回收的商业公司,能否在我国生存并作为官方回收机构的有益补充,其运作方式、客户对象、资金状况等尚不很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调查和研究,以探讨其可行性。
3回收及处理费用的问题
废旧电子电器设备能否有效而持久的进行回收和处理,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来保障整个回收处理体系的正常运作。德国在回收及处理费用上采用了私人和生产商共同承担,生产商占大头的经费两来源,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但我们倡导的是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回收处理体系的非赢利性、以官办为主的模式,所以结合我国乃至上海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制定一套回收及处理费用多来源制度。现探讨一些可能的经费渠道。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