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条件良好。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指出,本场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使用后,引起滑坡、崩塌、坝塌、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污染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小~中等,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只要采取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后,本工程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场区环境符合要求。附近无村庄和居民,所占土地为集体所有,征地较易。如前所述,在场区及其外围0.3006km2范围内,东、北、西三面为高山围绕,南面为狭窄的低缓沟谷,为一半封闭的山谷,场区隐蔽性好,卫生防护距离1km2范围内无居民居住,因此,垃圾填埋场的臭气、蚊蝇及噪声不会对附近造成影响。
经计算,垃圾填埋场场区总占地面积200100m2,填埋区面积168781m2。垃圾填埋后,压实密度按0.9t/m3计,垃圾覆土量按填埋体积的12%考虑,当填埋库区填埋高程从195m至250m时,库容量可达380万m3以上,填埋场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第一填埋区库容量264万m3,使用寿命可达48年。
3.2填埋场防渗系统设计
垃圾填埋后,产生大量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的垃圾渗滤液,渗滤液下渗会对场区和下游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防止渗滤液污染水体,垃圾填埋场区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将渗滤液收集后集中处理。
3.2.1防渗方法
根据对拟建场址的地质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及其附近地层的风化产物中有一层黏性土单层土体,厚度一般为1~5m,部份地段5~8m。土层渗透系数为1.33×10-4~1.71×10-4cm/s;另有一层完全泥化的强风化泥(页)岩(黏土),厚度4.5~9.3m,渗透系数为1.85×10-5~7.65×10-5cm/s。考虑到本填埋场属地下水贫乏区,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第6.0.4节第1条要求,完全泥化的强风化泥层黏土的渗透系数性能可满足做膜下保护层的要求,所以本工程的防渗系统可采用单层衬里结构的水平防渗。
3.2.2防渗结构工程设计
(1)垃圾坝及截污坝防渗结构工程。
在垃圾坝内侧面块石浆砌护坡的基础上,用1:2水泥砂浆面层,厚5cm,其上再铺设一层600g/m3土工布保护层,然后铺设2.0mm厚聚乙烯(HDPE)土工膜,膜上再铺设一层600g/m2土工布保护层。截污坝采取与垃圾坝相同的方法两面防渗。
(2)填埋场库底及边坡防渗结构工程。
本填埋场库底及边坡防渗采用单层衬里水平防渗工艺。由于本场址为“V”字型山谷,场底较窄,且边坡陡缓不一,因此在防渗层结构上有所不同,详见表3。
表3边坡陡缓不同对应的防渗层结构设计表
考虑到有的边坡较陡,所以边坡每升高10m设一锚固平台,平台宽2m,分级锚固土工布和HDPE防渗膜,并沿平台修一排水沟。在施工时对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防止崩塌。
防渗膜下的黏土可由场内厚度为4.5~9.3m的完全泥化的强风化泥(页)岩(黏土)提供,其渗透系数为1.85×10-5~7.65×10-5cm/s。
4填埋场渗滤液收集系统
垃圾渗滤液的收集,可减少渗滤液在场底的停留时间,大大减少对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可能性,还可避免由于渗滤液在库内的蓄积导致场内水位的升高,防止填埋场内填埋垃圾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及时将填埋场内的渗滤液收集后排入调节池。
场内的渗滤液收集系统由设置在底部防渗层上的导水层、集水盲沟和竖向石笼组成。各垃圾层的渗滤液流入附近的库底导水层坡面上或石笼内,再经坡面或石笼流入主、次盲沟,最后经主盲沟排入调节池。同样,气体也由各导水层、集水盲沟导向石笼,然后排入大气(见图2)。
图2渗滤液收集系统布置图
4.1导水层
在库底防渗层上铺设一层厚300mm级配砂卵石。为防止细小颗粒进入导水层造成堵塞,导水层砂卵石铺设时应上细下粗。导水层应保持3%的坡向集水盲沟的坡度。
4.2主盲沟
为便于渗滤液的收集,沿库底部纵向设主盲沟。该沟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上宽1.0m,下宽0.8m,深0.7m。盲沟内铺设管径DN250的HDPE花孔管和级配砂卵石至沟面。主盲沟和次盲沟交汇点至垃圾坝地段盲沟的断面尺寸为:上宽1.1m,下宽0.9m,深0.8m,该段盲沟内铺设一根DN250的花孔管和级配(d20~d50mm)砂卵石至沟面。过垃圾坝地段(30m)的HDPE管外加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将渗滤液排入调节池。主盲沟总长607m(见图2)。
4.3次盲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