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阳朔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防渗方案选择、渗滤液收集与调节系统、沼气收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渗滤液;工程设计
随着阳朔县城旅游业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高和游客对旅游环境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阳朔县城区及近郊的日产生活垃圾已达79.38t,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环境影响日益严重,所以县城垃圾处理场所急需寻找新的场址,使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使阳朔县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与经济建设计划相协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阳朔县城区建设一个符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的填埋场是非常必要的。
1阳朔县生活垃圾的成分与特征
1.1垃圾成分
据阳朔县观音山环境净化公司的调查统计资料,目前的城区垃圾组分中,有机组分仅占(包括草类、烂蔬菜、丢弃食品等)30%~40%,无回收价值的无机组分占(含煤灰、尘土、砖瓦碎石、玻璃碎屑等)48%~54%,可供回收的废品(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布类等)为13%~15%。
1.2垃圾的理化特征
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受垃圾组成和堆存时间以及堆存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阳朔县城区生活垃圾理化特征如表1所示。垃圾容重约0.6t/m3,垃圾中灰土含量高,有机成分较低。垃圾含水不高,为30%。垃圾热值为3350kJ/kg,发热量低,低于焚烧垃圾所需低位热值。
表1垃圾的物理化学性质
2工程规模及处理工艺
2.1工程规模及规划
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人口密度、能源结构、地理位置、季节变化、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经济情况、废品回收习惯及回收率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阳朔县城区现有建成面积4km2。规划2010年城区建成面积为6km2,加上沿途所经乡镇面积,因而垃圾处理场的服务范围约为15km2,包括阳朔县城区及沿途所经乡、镇(福利、高田、普益)的生活垃圾,服务区垃圾主要来源为居民生活、各机关单位、商业集市、街道和公共场所垃圾,但不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医院有害垃圾等特殊垃圾。2005年服务区内阳朔城区内现有城镇人口6.06万,加上邻近乡镇(福利、高田、普益、月亮山景区)人口2.76万,合计8.82万人。根据阳朔县城总体规划,随着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因此,2005-2010年期间县城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以大于2%的速度增长,之后由于市场的饱和会呈现缓慢增长。
根据阳朔县观音山环境净化公司的统计与规划,目前阳朔县城区日产生活垃圾已达79.38t,至2010年,城区面积将达到6km2,城区人口达6万人,服务区面积15km2,服务区人口约为9.83万人,日产垃圾约88.47t,因此本工程规模按日填埋生活垃圾90t设计,服务范围为阳朔县城区及附近的福利、高田、普益邻近乡镇。
2.2填埋处理工艺
根据阳朔县城区垃圾成分及今后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城区周边地理、地质条件等特点,经实地考察,可找到适宜建设填埋场的场地。为满足国家建设标准要求,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综合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每日覆土的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工艺,其工艺流程见图1。
图1阳朔县城区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工艺图
3场址选择与防渗系统设计
3.1填埋场场址的选择
本工程推荐的垃圾处理工艺为卫生填埋法。按垃圾卫生填埋法的处理工艺要求,在进行选址时要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要求;并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比较后确定适宜的场址。
经阳朔县发改局、建规、环保、国土资源、水利、设计、卫生疾病防治等部门及有关专家的多次踏勘与考察,推荐选址古乐观音山为新建垃圾填埋场场址。古乐观音山选址位于阳朔县城普益乡古乐村观音山,离县城14.5km,为丘陵低山地貌区一处较开阔的山谷。已有乡村公路直通观音山,交通方便。按阳朔县1998~2015年总体规划,新场址属于县城规划的填埋场建设用地,地理位置较为隐蔽,符合选址规范要求。场区最低海拔标高185m,高出300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176.46m),无洪涝灾害隐患。
填埋场大致可以分为山谷型填埋场、坑洼型填埋场和滩涂型填埋场三种类型〔2〕。山谷型填埋场一般填埋区库容量大,单位用地处理垃圾量最多〔2〕,拟建场址位于古乐观音山的低山区,填埋区面积200100m2,三面环山,仅南端为低缓狭窄的出口。出口处两侧山坡较陡,沟谷口截面呈“V”形,坡度35~40°。场址中心地段坡度相对较缓,一般在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