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角度,阐述用环境完全友好的天然植物纤维和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意义及现状。通过分析材料的可再生和降解特性,指出该种材料符合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对未来在汽车内饰部件、建筑及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生物质复合材料;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
用天然植物纤维与来源于石油资源的高分子塑料,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有多种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据统计,在北美和欧洲地区,这种复合材料的产量已由1995年的50万t增加到2002年的685万t,其中2001至2002年的增长率达到了40%左右。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能源危机和资源约束认识的逐渐加深,用植物纤维材料与来源于植物资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替代来源于石油资源的不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备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复合材料(bio-composites)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
天然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制造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简称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是用木材、竹材、棉、麻及农业剩余物等天然植物纤维,与各种来源于植物资源、且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塑料,如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酰胺(PCL)等,通过共混、挤出、热压、注塑等工艺,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是一种环境完全友好的生物质复合材料。
1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
1.1世界能源态势
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蕴藏量有限,迫使人们更加关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美国信息能源署的预测,到2025年,世界石油资源的贮量(包括未探明贮量)为29468亿桶。按2003年世界石油消耗量为0.8亿桶/天,2030年消耗量增加到1.18亿桶/天估算,目前探明的石油资源仅可再用30多年。
为应对日益逼近的能源危机和资源约束,一些利用可再生资源,如木材或其他植物等,生产新型高分子材料,替代以石油资源为来源的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技术也应运而生。目前已有从玉米淀粉中制备乳酸,再合成高分子量聚乳酸等一批新型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2环境保护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着大量不可分解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如包装袋、餐盒、医用及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具等,并产生着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自然条件下极难分解,如采用填埋处理,将占用大量土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负担与污染。而材料中的一些有毒气体或有机物释放物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环境负担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根据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08%,而这实际上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开发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新材料,也就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发展的优先选择。
2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意义
2.1天然植物纤维的特性
天然纤维来源于木材、竹材等植物,只要大量种植,就可以持续地利用。树木不仅生长过程对环境友好,而且其材料加工利用和废弃后,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环境完全友好的生物质材料,与塑料、钢铁等对环境造成日益严重负担的材料相比,木质材料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应用将再次受到关注。但由于木质材料存在结构变异性大、材料性能不均匀的缺点,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如果将木质材料经过结构设计或与其他材料复合,可改善其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2.2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特性
可生物降解塑料,如聚乳酸等,废弃后可在堆肥条件下自行降解成H2O和CO2,是完全无毒的低分子物质,而且降解产物经光合作用还可再形成淀粉等物质,成为聚乳酸合成的起始原料,实现沽净的碳循环,是一种完全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环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被称为“21世纪的环境循环材料”。但是,聚乳酸等生物塑料与其他高分子材料一样,耐热性差,材料弹性模量易随温度升高而明显下降,使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其成本高,也是目前制约大量应用的另一个原因。
天然纤维材料与可生物降解塑料各具优缺点,用其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既可改善其性能,又能降低成本,正成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2.3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特点
1)天然植物纤维原料来源广泛,而且可以再生,材料成本低廉,与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可以降低复合材料的成本;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
[详细]
2021-08-02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