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土壤贫瘠的恶劣环境中生长,具有抗性强,抗旱、抗寒、抗瘠薄、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
(2)生长、繁殖能力强,最好能具有固氮能力,提高土壤中氮元素含量。要求实现短期内大面积覆盖。
(3)根系发达,萌芽能力强,能够有效地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在复垦工期阶段尤其重要。
(4)播种、栽植容易,成活率高。
(5)所选草本植物要求具有越冬能力,以节约成本。
3.2.4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配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筛选出的适宜物种,模拟自然群落的时空结构,组建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并实施于布局好的适宜地段。比如,根据生态演替进程,首先选取耐贫瘠、速生的草本植物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利用草本植物的原因是因为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对土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为乔木和灌木类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从而改变填埋场封场后整体的景观。在初期,应种植一些对填埋场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例如龙柏、乌桕、丝兰、夹竹桃、木槿等,改善单一草本植物景观,加速改良土壤,并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截流雨水和减少渗沥液、改善群落内的小环境,为其他植物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中后期和开发阶段,结合生态规划和开发规划,按照各不同的功能区划和绿化带设计,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的园林绿化种植,乔灌草结合,构建有层次性的生态景观。
3.2.5抚育管理与跟踪监测。生态恢复的效果是否可持续,后期的抚育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考虑到填埋场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个生态学过程,对这个过程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种间关系、群落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跟踪观测,一方面为进一步调整群落及其组合,为功能优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定量评价植被恢复与重建,对区域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杂系统的作用及贡献提供依据。
4结论与建议
(1)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但能改善场地环境、恢复土地利用价值、创造新的城市生态景观,而且对垃圾填埋场本身的安全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2)由于生物种类及其生长介质的丧失或改变,使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址恢复到当地的生态水平通常是城市垃圾填埋场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花费最小而且有效的方案。
(3)在进行城市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包括环境背景调查和诊断、恢复对策的选择和布局、耐性物种的筛选和引种、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配置、抚育管理与跟踪监测五个方面。
(4)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恶劣的状况,为了使填埋场的绿化进行得更加顺利,根据生态演替规律,乔灌草结合,构建有层次性的生态景观,最后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如建设生态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它休闲娱乐设施。
(5)鉴于我国很多地方垃圾填埋场面临封场,建议尽快建立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示范工程,并组织《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导则》的立项编制工作。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