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个人电脑中印刷电路板的主要组成元素及含量
4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
4.1电子废弃物增长进入高峰期,洋垃圾不断涌入
未来几年,我国将进入电子电器产品报废高峰期。据估计,每年约有500万台电视机、500万台洗衣机、400万台冰箱进入报废期,手机、电脑更新速度更快,报废量也急剧上升。国内每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总量高达820万吨。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电子垃圾的倾倒场。目前世界上有30~40%的电子垃圾被运到亚洲,其中又有70~80%涌入了中国[10],已给我国部分地区,如广东贵屿、浙江台州等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4.2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2007年3月正式施行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从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抓起,从源头控制电子废弃物的污染。但很多污染发生在回收处理的过程,我国首部《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已进入审批阶段,预计年内通过并强制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家电经销商和售后服务机构有义务回收废旧家电,如果不接受生产企业委托或拒绝消费者交售废旧家电的,以及回收的废旧家电不交处理企业处理的,最高可处以10万元的罚款。而对于建立有利于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无害处置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措施,以及打击各种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随意处置电子废弃物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4.3没有统一的回收体系,
我国很大一部分电子废弃物被私人回收,流向手工作坊式的小型拆解厂,它们将废弃物进行手工分解,提取元器件的有用金属后,大量残余部分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扔掉。另有少部分电子废弃物由专门从事电子垃圾拆解的正规企业集中分离,从中获取原料,产生的危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专业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必须获得相应资质,具有符合环保要求的收集、处置固定场所及处理设施,投入和运营成本较大。私人作坊每处置1吨电子垃圾,可获利3000~10000元,而其成本近乎零。此消彼长,造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混乱局面,使电子废弃物中的污染物质难以控制,造成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
4.4回收处理技术薄弱,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利用机械粉碎、与化学溶液反应等手段回收有用物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水平和处理能力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配套的环保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难以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5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对策
5.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可以借鉴欧盟、美国等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规或指令。如“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已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电子废物法,可以作为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原则,明确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主体,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电子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制定保护正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的有关政策,取缔技术水平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型拆解厂。制定行业技术标准,限制在电子产品的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材料,鼓励生产绿色、环境友好的电子产品。
5.2建立统一的回收处理体系
电子废弃物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不能科学的回收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根据国外经验可以看出,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规模化、产业化是降低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扶持,在全国大、中城市构建以生产商、销售商为主体的各级电子废弃物回收中心,进而形成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再利用全过程的完备的回收处理体系。通过市场调节,加快电子废弃物处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5.3提高处理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已成为发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瓶颈。我们应该推广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提高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更新陈旧的处理设备,不仅使处理能力能够满足逐年递增的废弃物产生量,而且保证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
5.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及教科书、宣传材料、产品说明书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通电子产品的正常使用寿命、超期使用可能产生的影响、电子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回收处理的意义、流程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和监督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
6结语
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国的形势尤其不容乐观。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加强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可缓解资源的紧张,也满足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及资源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健全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电子废弃物处理行业的投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将作为一项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不仅为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意义深远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阿茵.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J].环境,2007(11):34-36.
[2]ARENSMAN Russ.Ready for Recycling[J]. Electronic. Business, 1997,26(12):108-115.
[3]DIRK Boghe.Electronic Scrap: A Growing Resource[J]. Precious Metals,2001(7):21-24.
[4]梁波,王景伟,徐金球.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47-52.
[5]松村恒男, 薮重洋,关康人.东滨循环中心电气材料的再循环[C].2002广州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与绿色电器技术国际研讨论文集[A].2002.
[6]江博新,蔡艳秀,张晓东,等.我废旧电脑再生利用现状及技术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11):16-18.
[7]王绍文,梁复智,王纪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8]Theo Lehner. Integrated recycl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at Boliden Ltd.In:Ronnskar Smelter.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1998.42-47.
[9]童昕.论电子废物管理重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1):1-2.
[10]许帆,王国梁.电子废弃物的污染及其回收利用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32(1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