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垃圾填埋场;苍蝇控制;方法
苍蝇是人们熟悉而厌恶的一种常见昆虫,有微型“细菌弹”之称。它携带病菌的本领惊人,光是苍蝇一只脚,可带80-150万个细菌。苍蝇体内也能携带细菌、病毒,而且携带数量比体外多得多。一只苍蝇包括口器在内的整个肠道,能带上3000万至5亿个细菌,这些细菌在苍蝇“肚子”里能活上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据卫生部门调查,一只苍蝇身上能同时携带有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等60多种危害人畜疾病的病原体,所以苍蝇是传播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苍蝇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蛆)、蛹、成虫四个阶段,但繁衍极快,在夏季气温下,不到一天卵就变成蛆,5-6天就能化成蛹,再过3-5天,蛹就羽化成会飞的苍蝇。在气温超过30℃时,它的生活史周期可由13天缩到8天,一只雌蝇能产卵1000枚,五个月内其后代理论数量可达19000亿只。
生活中最多见的苍蝇是苍蝇家族里“住区蝇类”中被称为“家蝇”的一种,垃圾填埋场往往是这种“家蝇”大量聚集的地方。在生活垃圾填埋场,特别是垃圾填埋作业区,一眼有可能望见数万只甚至更多苍蝇。令人望而生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垃圾本身就是苍蝇的孽生源,也是苍蝇最愿意光顾的对象之一,垃圾填埋场又是大量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场所。哪怕最初只有少数苍蝇循源而至,凭借其自身惊人的速度繁衍,很快形成数目庞大的队伍。
其二,每一袋生活垃圾从产生到收集、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其间不可避免会有在垃圾中产下卵,并孵化成幼虫。可以想像,每个垃圾填埋场每天接纳的数百上千吨计的生活垃圾其中包含着多少亿计的苍蝇幼虫!特别是三龄的幼虫(蛆),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化蛹并羽化成成虫。而垃圾在填埋场被一层表土覆盖后,正好满足了这一条件,很快就能变成苍蝇飞出。
其三,垃圾填埋场都是露天的而且面积很大,所采取的消杀措施,无法顾及到从地表到地下的每一个角落,这就给了苍蝇隐藏的空间。外来的苍蝇也随时可以进入这一区域,并在“优越”的环境下以极快的速度继续繁衍。
垃圾填埋场的灭蝇工作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很大。因此,选择简便、经济、有效的灭蝇方法非常重要。
传统消灭苍蝇的办法很多,可真正适用于垃圾填埋场的却不多。比如“消灭孽生源”,对于居民家庭和市区公共场所都是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垃圾本身就是苍蝇孽生源,而填埋场每天必须接纳相当数量的生活垃圾,不可能消灭这一孽生源。所以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垃圾场“绝对无苍蝇”是不现实的;喷洒毒性较强的触杀药物杀灭苍蝇成虫效果也不错,但对幼虫效果就不明显,随时杀灭成虫,随时又有新的成虫脱蛹而出。而且填埋场占地面积大,触杀药物需要每天喷洒,成本巨大,如果药物种类选择不好或者浓度过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填埋场内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
国内还有垃圾填埋场在使用“烟雾灭蝇法”,就是采用烟雾制剂,主要是在灭蝇药物中加入合适的高分子物质,粘附剂及稀释剂。这一技术适宜在垃圾船、转运站和填埋场使用。应用时,“结合时间和气象条件,在4级以下的风力作用下,从上风向往下风向放烟,滚滚浓烟在后面不断产生热烟雾的推动下缓缓向前蠕动,在一定时间区域内形成不上飘、弥漫性好、并顺风慢慢地深入到堆场腹地,轻松杀死苍蝇,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据报道,该技术在垃圾船上推广应用时,在盖舱布遮盖严实情况下,有毒烟雾能渗透到垃圾0.3m以下,灭蝇、灭蛆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垃圾填埋场选择的灭蝇方法,不仅要能有效地控制苍蝇密度,还必须综合考虑包括药物成本、环境影响、管理难度、应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调查试验了多种灭蝇方法,并在毛茔子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用,初步总结出一套比较有效的垃圾填埋场控制苍蝇密度的方法。这套方法是在全面考虑了处理成本、环境影响和处理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数种行之有效而操作又比较简单的灭蝇方法交叉使用,多管齐下,点、面兼顾,做到既控制幼虫,又杀灭成虫;延长喷洒药物残效期,既控制白天成虫数目,又兼顾夜间灭蝇的全天候发挥作用的综合方法。采用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即时覆盖杀灭幼虫:每天进场的垃圾保证当天覆盖压实,就可以杀死一龄、二龄的幼虫,间接减少了成虫的数目。
2、毒饵诱杀:毒饵是简便、经济、速效、易行的蝇类防治方法。数小时之内常可出现奇迹般的效果:在滞留喷洒下对敌敌畏等产生的抗性的苍蝇,由于药物进入的途径不同,却能为0.1-0.2%敌百虫糖水毒饵所控制。除混合食物性饵料的毒饵外,还有液体毒饵,粘胶毒饵,颗粒毒饵等,可以便用于不同的场合。
考虑到常用的0.2%敌百虫糖液(糖含量为10%)、0.2%敌百虫鱼杂等混合饲料性毒饵虽然有效,但大范围应用在垃圾填埋场管理有很大困难,而且容易被鸟类等误食,所以我们选择了毒杀效果好,管理更方便的颗粒毒饵“诱蝇杀”。
只要不改变垃圾处理收费用于垃圾妥善处理的用途,谁代征收都行。税务部门代征收垃圾处理收费或许是提高收缴率的有效手段,但有2...
[详细]
2021-05-23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