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PE土工膜铺设及焊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筑保护层;填筑保护层的速度,应与铺膜速度相配合。
2保护层施工工作面不宜上重型机械和车辆,宜铺放木板,用手推车搬运过筛细土料,摊平后人工压实,再铺设砂砾石保护层。
3遇特殊情况非上重型机械和车辆不可时,必须通过试验论证。
4用浸水泡实法填筑砂土料保护层时,填筑断面尺寸宜留沉陷量。
5不应使用有可能损伤PE土工膜的工具。填筑保护层的土料应不含石头、树根、草根等杂物。
6铺放在边坡上的砂土应压实。
4工程验收与技术管理
4.1工程验收
4.1.1工程竣工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工程验收小组成员应包括下列各方代表:
工程建设业主,即建设单位,合同甲方;
工程承包商,即施工单位,合同乙方;
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即丙方;
工程设计单位;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
投资方或大股东代表;
其他有关方面代表。
4.1.2工程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设计、施工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包括:全套设计文件(含设计变更文件);材料出厂文件;材料检测报告;施工记录;铺膜、焊接施工及检测、检验记录与阶段验收报告;竣工图纸和竣工报告;监理工程师监理报告等原件或复印件。
2工程验收应包括:工程外观、使用性能及防渗效果。
4.1.3工程验收宜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设计、施工单位应向验收小组提交本规范规定的全部技术文件。
2现场目测验收工程外观质量及防渗效果。
3现场随机抽检焊缝和结点质量。
4必要时可取样化验膜下水质,鉴定防渗效果。
4.1.4验收结论应为“合格”或“不合格”,并应注明结论的主要依据。
4.1.5如有一方对验收结论持有异议,应进行复议或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复验,直至无争议为止。
4.2工程技术管理
4.2.1应建立工程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4.2.2全部设计及设计变更文件、施工记录、观测记录等技术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归档。
4.2.3PE土工膜防渗工程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重要工程应设置检查井并定期作抽水实验,监测防渗效果。
2应定期观测PE土工膜防渗层下的水量、水位变化并检验水质。
3用作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防渗防污工程,可设置土工膜监测系统,及时监测PE土工膜的完整性。
4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法检查监测PE土工膜的破坏情况。
5应观测并记录气候对PE土工膜的影响。
4.2.4PE土工膜防渗工程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损坏PE土工膜防渗层。
2应定期检查和监测PE土工膜的安全状况,发现渗漏应及时修补。
3应积累工程管理资料,建立PE土工膜防渗工程管理技术档案。
附录A支持层设计原则
支持层设计应根据工程类别、天然地基条件和所用土工膜种类等确定。
1渠道、蓄水池、海滩挡水码头等工程的支持层可采用下列形式:
l)受地下水影响级配良好的天然透水地基,整平地面后可直接铺设土工膜;
2)土质地基宜先铺20~30cm厚度的透水料或一层无纺土工织物;
3)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天然地基,清除地表树根等易刺破土工膜的杂物后铺设土工膜。
2碾压式土坝坝面可不另设支持层,但应在坝面与土工膜之间铺一层土工合成材料。
3堆石坝石块粒径粗,孔隙大,支持层应包括上面的垫层和下面的过渡层。
l)过渡层采用粒径为5~15cm的碎石,铺在基本整平的堆石面上。过渡层碎石和堆石粒径之间的层间系数应满足下列准则:
D15/d85≤7~10(A)
式中D15—块石的计算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堆石料质量占堆石全质量的15%;
d85—过渡层碎石的计算粒径,小于该粒径的碎石料质量占碎石全质量的85%。
2)垫层料铺在过渡层之上,其粒径按土工膜厚度确定:膜厚约lmm,垫层用粒径小于1cm的碎石或小于2cm的卵石、砾石;膜厚约0.6mm,垫层用粒径小于0.5cm的砾石。垫层与过渡层材料粒径之间也应满足(A)式的要求。
3)如果采用的是双层无纺织物之间夹一PE土工膜的复合土工膜,则垫层材料粒径可加粗,可用粒径小于4cm的卵砾石或碎石。但上述层间关系仍应得到满足。
附录B联接设计
PE土工膜的底边和周边以及与结构物连接处都必须锚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坝顶应使PE土工膜外延0.8~1.0m,将其埋入预挖沟槽内,用挖出的土分层回填夯实。沟深约0.3~0.6m,宽0.4m。
2在坝趾及地基与岸坡连接处,根据地基土质条件不同,可分别采用下列联接方式:
1)对粘土地基,PE土工膜应直接埋在锚固槽中,填土要仔细夯实,使与槽壁密合。2)对砂卵石地基,应挖除透水的砂卵石,直达基岩的半风化或微风化层,然后浇筑混凝土底座,将PE土工膜埋于其中。所有裂隙应填塞和进行固结灌浆。
3)当砂卵石层太厚时,可不挖至基岩,而将土工膜向上游平铺一定距离,形成不透水铺盖。所需长度应由计算确定。铺膜地面应先平整,铺厚30cm的最大粒径为20mm的砾石垫层,其上铺PE土工膜,再盖上同样的砂卵石和压重层。土工膜下应设排水、排气系统,或在一些部位设置逆止阀。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