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电子束照射。使用电子束让烟气中的空气和水生成活性氧等易反应性物质,进而破坏二恶英的化学结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电子束照射烟气的方法分解、清除其中的二恶英,取得了良好效果[23]。
3.4 从飞灰中脱除二恶英
通过改进燃烧和烟气处理技术,排入大气中的二恶英类物质的量达到最小,被吸附的二恶英类物质随颗粒一起进入飞灰系统中,所以飞灰中的二恶英的量比大气中的二恶英的量多得多。自1977年Olive等在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发现氯化二苯并二恶英以来,世界各国对垃圾焚烧飞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1)高温熔融处理技术。将焚烧飞灰在温度为1350~1500 ℃的熔融燃烧设备中进行熔融处理,在高温下,二恶英类物质被迅速的分解和燃烧[24]。实验证明,通过高温熔融处理过后,二恶英的分解率99.77%,TEQ为99.7%[25]。因此高温熔融处理技术是种较为有效的二恶英处理手段。但是采用熔融处理技术的缺点在于,此法需要耗用一定的能量,同时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在聚合反应中可能会重新生成,使得飞灰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2)低温脱氯。温脱氯技术最早是由Hagenmaier[26]提出的。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飞灰能够在低温(250~450 ℃)缺氧条件下促进二恶英和其它氯代芳香化合物发生脱氯/加氢反应。在下列条件下飞灰中的二恶英可被脱氯分解:①缺氧条件;②加热温度为250~400 ℃;③停留时间为1 h;④处理后飞灰的排放温度低于60 ℃。日本研究者按照上述原则设计了一套低温脱氯装置,安装在松户的垃圾焚烧炉上投入运行。结果表明,在飞灰温度为350 ℃和停留时间为1 h的条件下,二恶英的分解率达到99%以上[27]。用低温脱氯技术处理二恶英,当氧浓度增加时,在低温范围内会出现二恶英的再生反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气氛中氧的含量,增加了运行难度。
(3)光解。二恶英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近紫外光发生光化学反应,且这一降解途径可以通过人为的加入光敏剂、催化剂等物质而得到加速。目前,在二恶英的各种控制技术中,采用光解方法处理垃圾飞灰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飞灰的直接降解、将飞灰中二恶英转移到有机溶剂中的光解,目前光解研究的重点是结合其它催化氧化方法,比如结合臭氧、二氧化钛等催化氧化剂,以达到更好的降解目的。
Skimodaira[28]在其所设计的设备中将含有二恶英的焚烧炉飞灰在低于250 ℃的环境里,与O3、半导体物催化剂拌匀,在紫外线照射下,二恶英被分解掉而不会重新生成。Sommer等试验了在O2/O3氧化气氛下及N2/NH3还原气氛下,用低压汞灯照射飞灰中的二恶英,结果表明在氧化气氛下,二恶英的分解率可达到70%[29]。陈彤等将固体飞灰直接光解,与飞灰在甲苯溶液中光解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飞灰B在光照520 min后,PCDDs、PCDFs的光解效率分别为13%、64%。与飞灰A在甲苯抽提液中的紫外光解效率97.7%相比,固体飞灰B直接光解时二恶英的脱除效率要低得多。
(4)热处理。飞灰热处理方法如化学热解和加氢热解等对二恶英的分解率很高。Vogg[30]和Stieglitz [31]论证了飞灰中的二恶英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热处理可分解。他们的研究揭示了:①在有氧气氛,加热温度600 ℃,停留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飞灰中二恶英脱除率为95%左右,但在温度低于600 ℃的情况下,二恶英会重新形成;②在惰性气氛下,加热温度为300 ℃,停留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大约90%的二恶英被分解。特别提出的是加热温度、停留时间和气氛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惰性气氛下,加热温度可降低;而在有氧气氛下,则需要较高的加热温度;当温度高于1 000 ℃,停留时间很短。也有实验表明,高温熔炉处理飞灰温度在1 200~1 400 ℃,二恶英的分解率为99.97%[32-34]。
日本垃圾焚烧炉生产厂开发成功了在400 ℃下对飞灰加热分解可去除二恶英99%的技术,并已和垃圾焚烧炉配套供货[35]。
(5)超临界水氧化法。在临界点(374 ℃,22.1 MPa)以上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水中,飞灰中的二恶英被溶解、氧化,达到去除二恶英的目的[36]。
4 结 论
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控制和净化是目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可以从垃圾分类处理,改善焚烧炉的燃烧条件,选择适当的炉型,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燃烧区域后烟气、飞灰中存在的二恶英含量等方面着手,对二恶英的生成与排放进行综合控制,从而解决二恶英的污染问题。只有二恶英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垃圾焚烧技术才能在我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持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Olive K, Vermeulen P, Hutzinger O.Chlorodibenzo-p-PCDD/Fs and chlorodibenzo furans are trace compounds of fly ash and flue gas of some municipal incinerators[J]. Chemosphere,1977(6):445-459.
[2] 钱斌.城市垃圾焚烧炉中二恶英的污染及控制[J].工业炉,2000(2):20-22.
[3] 周宏仓,仲兆平,金保升.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和控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2(4):15-21.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