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回收的可观利润,曾给潮阳市贵屿镇带来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但同时也深埋下污染的祸根。
更为糟糕的是,贵屿镇现象正在不断扩散。
无独有偶,就在BAN与SVTC报告发表的同一天,《电脑报》刊登了对浙江台州地区电子垃圾的暗访报道。作为走私进口电子垃圾大规模拆解处理及集散地,台州的问题同样是触目惊心。
3电子垃圾开始蔓延
中国电子垃圾进口的港口主要有:广东南海市港口、广州黄浦港港口、福建厦门港口、浙江温州港口、浙江台州港口、上海、宁波、山东、天津、连云港等。但主要以广东、浙江、福建为主。
中国电子垃圾集散处理地主要有:广东贵屿镇、广东清远龙塘镇、广东南海大沥镇、浙江台州地区、河北黄骅市、湖南省及江西省等地。尤其以广东和浙江最为严重。
就在国人对洋电子垃圾的一片强烈谴责声中,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那就是,我们自己产出的高科技垃圾规模也在日益膨胀。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电脑新增销量上千万台,未来5至10年的年增量更被业内人士估计为25%左右,当前旧电脑的淘汰量每年估计为500万台以上,并且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传统显示器电脑的淘汰速度将会加快;据最新统计,我国电视的保有量已近3亿,以及天文数字的其他家电也逐渐进入更新报废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自己每年产出的高科技电子垃圾也将成为巨量数字。
对于大部分电子垃圾而言,只有显示器和线路板,回收处置需要较高的工艺,回收不当将造成环境污染。以废计算机为例,由于铜、铝、钢铁、塑料等占其的90%,如果是以手工方式拆解和分拣,不涉及化学过程,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有相当高的资源回收率。丹麦研究人员分析的结果显示,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的价值就是6000美元。
4相关法律
国际法律 1989年3月22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115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巴塞尔签署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理的《巴塞尔公约》。1990年3月22日,我国政府签署了《巴塞尔公约》。但该公约并未禁止有毒垃圾的出口,而只要接受国同意,有毒垃圾出口就是合法的。1995年9月22日,近100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了《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反对出口有毒垃圾的协定》,这个协定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废弃物,并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发达国家就不得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供回收利用的有毒垃圾。但是,美国拒绝签署这项公约。
我国法律 针对目前一些地方非法进口或变相购买国外的废旧电子产品等问题,国家环保总局重申我国将采取三大措施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禁止进口污染环境的电子垃圾。国家环保总局、海关总署等门曾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自2000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废电视机及显像管、废计算机、废显示器及显示管、废复印机、废摄(录)像机、废家用电话等十一类废电器。同时,我国将充分利用《巴塞尔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的国际会议和其他场合,要求有关国家加强废物出口的管理,防止我国禁止进口的废物转移至我国境内。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和《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管理》的办法,加快建立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和示范点,促进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健康发展。国家经贸委资源司马处长介绍,现在经贸委正联合其他相关部门,起草有关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的草案。
在美国,对电子垃圾的传统处理方法是掩埋和焚烧。大量的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冰箱等电子垃圾被埋到地下,成为环境的潜在威胁者。目前,废弃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含铅量已占美国垃圾填埋物总含铅量的40%,每年约有45万吨塑料随电子垃圾被填埋或焚烧,并且绝大多数不做任何处理。近年来,由于反对这一方法给美国造成环境污染的呼声日益增高,美国各州尤其是IT产业集中的西部各州纷纷制定地方法规,禁止使用掩埋的办法处理显像管、电脑显示器等电子垃圾。
将废弃电脑送到电脑回收中心是另一种选择。回收的第一步是整机或部件的再利用;第二步是不可用部件的分拆,塑料、金属、玻璃分门别类;最后是熔炼。废弃电脑的废料80%是废塑料和废金属。美国能再处理电脑专用塑料的回收中心不多,能再处理电脑显示器的专业公司只有3家,能处理印刷电路板上金属的厂家也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专业公司由于成本高昂,利润微薄,大多没有扩展规模的积极性。目前,美国1吨有毒废物的处理费高达400美元以上,比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涨了16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标准低,危险废物的处理费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种差价使一些垃圾商为从中牟利,把大批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据预计,2002年美国将有约1275万台电脑报废。如果以80%计算,当年就会有约1000万台电脑进入中国。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