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3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1)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程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从而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强化配合意识。
(2)一般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进行1-2次。
9.8 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特殊要求
在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4 条第(一)项中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增加的其他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或乙类(如SARS)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在治疗、隔离观察、诊断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要求特殊处置。
9.8.1 分类收集、暂时贮存
医疗废物应由专人收集、双层包装,包装袋应特别注明是高度感染性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应为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暂时贮存场所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 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9.8.2 运送和处置
处置中心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必须使用固定专用车辆,由专人负责,并且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混运。
运送时间应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运送路线要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运送车辆每次卸载完毕,必须使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医疗废物采用高温焚烧处置,运抵处置场所的医疗废物尽可能做到随到随处置,在处置单位的暂时贮存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2 小时。
处置中心厂内必须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的隔离区,隔离区应有明显的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处置厂隔离区必须由专人使用0.2%-0.5% 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 含氯消毒剂对墙壁、地面或物体表面喷洒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9.8.3 人员卫生防护
运送及焚烧处置装置操作人员的防护要求应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一级防护要求,即必须穿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靴、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近距离处置废物的人员还应戴护目镜。
每次运送或处置操作完毕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并洗澡。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 分钟。
9.8.4 应急处置要求
当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处置能力无法满足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要求时,经环保部门批准,可采用其他应急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增加临时医疗废物处理能力。
10清洁生产
10.1清洁生产
10.1.1运输车辆清洁生产分析
本项目的医疗废物运输车辆满足:
1)《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的要求;
2)《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的医疗废物运送车辆的要求。
运输车辆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
10.1.2焚烧设施生产分析
本项目医疗废物处理量为8t/d,采用“高温热解焚烧炉”。
根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试行)》:“危险废物焚烧炉型应优先采用对废物种类适应性强的回转窑焚烧炉。医疗废物焚烧炉型选择时,单台处理能力在10吨/日以上的焚烧炉应优先采用回转窑焚烧炉,鼓励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小于10吨/日,优先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高温蒸煮等工艺,严禁采用单燃烧室焚烧炉和炉排炉。积极发展和鼓励其他新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建设。”
因此本项目采用的高温热解焚烧炉符合《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试行)》中炉型选择要求。
本项目的服务年限为2006-2025年,满足《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2005) 中“处理规模8t/d(含8t/d)以上医疗废物焚烧厂设计服务期限不应低于15年”的要求。
表10.1-1 本项目焚烧设施清洁生产分析表
项目 本项目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2005)要求 《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19128—2003)
要求 清洁生产分析
医疗废物处置时间周期 1个卸料区,不超过24h;若冷库开放,且冷库内温度保持5℃以下,则存放时间最多不超过72小时。
医疗废物焚烧厂接收的医疗废物应尽可能当天焚烧处理。若处置厂对医疗废物进行贮存,贮存温度≥5℃时,贮存不得超过24小时;在5℃以下冷藏,不得超过72小时。 -- 满足HJ/T177-2005
进料系统 医疗废物焚烧系统的进料系统采用双闸门密闭连锁控制方式,使进料系统保持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的溢出。 进料系统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逸出
焚烧炉应该采用密闭的自动进料装置
满足HJ/T177-2005和GB19128—2003
焚烧炉结构
由一燃室和二燃室组成,二燃室配备助燃空气和辅助燃烧装置
由一燃室和二燃室组成,一燃室是燃烧或热解作用,二燃室是实现
完全燃烧
焚烧炉应该设置二次燃烧室;二次燃烧室应配备助燃空气和辅助燃烧装置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