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11-02-21 互联网 作者:岳世平 A+  A-

中国也是资源缺乏的国家,所以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解决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明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是以产业结构高度优化为主的调整,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产业结构比例合理化为主的适应性调整。中国应以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同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培育一批可利用再生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兴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的生态化;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注重第三产业的生态结果;优化第一产业,倡导生态农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有利补充。总之,创建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环保节能型企业应将是中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时的可考选择。
同时,中国要把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综合整治环境污染作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核心内容。中国要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和扬尘控制,治理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污染,从整治养殖污染、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检查、综合整治海域环境、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和整治危险废物四大方面来综合整治水环境。同时,中国也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水源涵养和保护上,重点对自然降水的收集和再生水的利用上进行改进,学习新加坡的经验,加强集水区的管理,积极地在土地规划和开发中重视对集水区的保护。更加重视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十分重视中水回用、再生水的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启示三:制定明确、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是落实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研究制定较为具体的工作标准,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严格执法,是新加坡政府在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中最为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备的环境保护的立法,如新加坡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确保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不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中国的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同时也要赋予地方人大某些地方立法权,这样地方各级人大就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力争使本地的环保立法更详尽、更具备可操作性。在执法方面,切实贯彻“执法必严”的精神,真正地在政府层面上,把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贯穿于政府行为的每个环节。所以要把构建完善科学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保障。措施是:第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制度;第二,推进清洁生产政策;第三,调整招商引资政策,环境保护要求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会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选择有特色效益好,不污染、附加值高的项目进行对接合作,提高技术起点,推崇清洁生产工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招商引资政策将向着更理性更趋合理的方向推进,而将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设备工艺、企业拒之门外;第四,调整产业优惠限制政策,具体措施是:制定回收利用激励政策,完善再生资源价格体系,调整财税优惠政策,对未经加工或废弃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提供可利用废物的企业不得向利用废物的企业收取费用;第五,倡导绿色消费政策,具体措施是:落实经营者的绿色营销责任,扩大消费税课征范围、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减征或免征消费税,通过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同时,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警机制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危害降至最小。
启示四:健全的机构设置、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着力点
新加坡政府负责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的环境及水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总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在人口只有450万的新加坡,这支强大的环境保护队伍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还加上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使新加坡的环境保护工作得以充分的保证。新加坡的清洁环境还得益于公共卫生教育和严厉的执法。新加坡政府每年都开展各种形式的清洁周和绿化周活动等。
目前中国负责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工作人员数量对中国的总人口来说还显得相当少。比如厦门市目前常住人口243万,可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却不足500人,其中属行政编制的人员总计大约80多人,直属事业单位编制大约160多人,非在编人员208人。机构调整,职能整合,减少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环节,减少协调成本,真正做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协同。
进一步加强全民环保教育,学习新加坡经验,从娃娃抓起,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利用各种活动,在社会上掀起关注环境保护的热潮,通过必要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加强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所以,我们要把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作为提高中国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渠道,措施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制化、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政府应通过现代化的各种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环保知识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使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氛围,让全民理解、支持和积极投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从而使人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而努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