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11-02-21 互联网 作者:岳世平 A+  A-

1.4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其途径
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促进新加坡环境得以良好保护的重要手段。新加坡的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是通过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双方共赢来实现的。由政府提供新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私人企业界提供服务是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如实马高岛岸外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由政府全额投资,而垃圾的收集、运输等均交由私人企业界来完成。目前新加坡政府开始尝试新的建设模式,新加坡“新生水”厂的建设由政府出资规划,进行项目建设招标。在“新生水”厂的工程建设中,设计6个污水处理厂、130多个泵站和48公里厂的深隧阴沟系统,参与整个工程建设的公司超过600家,是典型的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系统工程。耗资118亿新元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首个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垃圾处理项目。其建设、建造、拥有和经营都交由吉宝组合工程集团旗下的吉宝西格斯环境科技公司负责。在这个项目下,公司为国家提供25年的垃圾焚化服务,合同金额5亿新元。
除了在环保基础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进行卓有成效的政企合作之外,新加坡政府在垃圾收集和运输方面进行的政企合作,则更应该予以关注。2001年,新加坡的组屋、有地住宅、商店垃圾等的收集、运输产业全部实行私有化,并实行了核发收集执照进行管理(该制度始于1989年)。新加坡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供垃圾收集公司投标,中标者签订一份为期7年的合约。私人公寓、工业及商业大厦的垃圾收运,可由业主自行雇佣任何一间收运公司进行垃圾处置。垃圾收运公司负责向服务对象提供收集工具,如垃圾袋、垃圾桶等。新加坡现有垃圾收运公司350间,而垃圾收运业务承担公司须持有政府颁发的垃圾收集者执照。执照的类别,根据垃圾种类分为A、B、C三种,分别收集无机垃圾、有机垃圾及泥渣和油渣。有毒肥料的收集和处理,另由特许废料处理公司承担。任何机构都必须聘用有执照的垃圾收集公司来提供服务。垃圾收运收费,则根据垃圾“产地”的不同,分别收取,组屋、有地住宅、商店等不同“产地”,垃圾收运费的标准各有不同。垃圾收运费的收取由新加坡能源公司代行,所有的垃圾收运公司都委托新加坡能源公司向居民和商铺收取,垃圾收运费纳入水、电费一并交纳,再由能源公司向垃圾收运公司转移支付。这种“捆绑式”的收费方式简便有效,如果用户拒交垃圾费,能源公司可断水断电进行处罚,这样就保证了垃圾收运公司的有效运营。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七分之一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
总之,新加坡之所以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好地进行了环境建设和保护,主要是在环保方面政府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把环保意识的培育贯穿于全民教育之中,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政府还适时地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对环境建设和保护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则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使得环保建设的做法灵活多样,最终保持了环保事业的高效率。大力度的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有效措施,使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新加坡不仅成为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其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都居东盟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2新加坡的环保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启示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考量
新加坡政府在采取了开放政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是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尚未开发的三分之一国土上不再搞建筑工程,转而依靠填海和拆旧建新来解决土地奇缺问题,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给子孙后代。
目前中国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环境保护与建设并重,必须要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必然方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途径;把构建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体系作为解决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必由之路,其中,首先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其次要构建可循环再生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最后要构建良性循环的环境承载体系。
启示二:制定科学的规划、投入足额的资金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的环境保护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国家重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大规划,后小规划,无论是社区、还是工业园区建设,都能做到小规划和大规划相融,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堆放场所、焚烧厂的选址用地等,保证了环保基础设施顺利建成,而且,一旦某些规划确定,至少50年不变。同时,新加坡政府从规划管制入手,在土地规划、工业项目的合理选址、发展与建筑等方面实行管制,确保环境保护规划得以落实。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