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四大方面介绍了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完备的法律制度、严格的执法手段与高普及度的国民环保教育;健全的机构、合理的规划、高额的投入;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接着总结出对中国的四点启示,以期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及实施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环境保护;经验;启示
1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
通过亲自到新加坡的学习考察和调研,笔者认为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主要经验是:
1.1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感是其动力
强烈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动力。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鼓励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新加坡政府提出“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政府作为表率,首先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通过健全的法律,到位的管理和全民宣传,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环境保护成为新加坡人共同的理念,政府的环境危机感变成了全民共同的忧患意识。在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新加坡政府考虑的是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并从长计议,包括在引进外资企业时,也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据了解,当时新加坡政府由国家环境局“污化控制处”参与企业设立的审查,主要负责在环保方面对企业设立进行严格审查。为了保证“污化控制处”的工作切实有效,也为了保证其权威性,审查工作由国家环境局“污化控制处”直接向总理署负责。从中可见,新加坡政府对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
1.2完备的法律制度、严格的执法手段与高普及度的国民环保教育是其保障
1.2.1完备的法律制度
新加坡政府对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采取的方法是立法先行。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和相关标准,并不断提高和完善,以控制工业污染。如从1980年起,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在空气中散布污染物的工业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散发出来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在工业污水处置方面,规定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控制方法有两种:第一,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允许自行处理后达标排放;第二,监测排水口,防止污染。在生产废水排放处安装自动监测装置,超标排放时,闸门自动关闭,非环境部人员无法启动闸门。这个条例同时还规定了违规排放的处罚办法,从罚款到追究刑事责任,渐次升高等。新加坡政府的环境保护立法,在理念上并无特别之处,在结构上也是宏观的法律辅以具体的法规,但其最大优点是法规的条文内容详尽明了,权责规定清晰,处罚规定透明度高,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1.2.2严格的执法手段
在执行方面,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预防、执法、监督、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模式。从规划管制入手,在土地规划、工业项目的合理选址、发展与建筑等方面实行管制,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措施,严格执法,定期监测地面空气质量、内陆河道及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控道路上排放黑烟的车辆、评估管制措施的效率等。新加坡政府的严格程度举世闻名。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到处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花折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的车辆等违规者必会收到罚单,如果不按时交纳罚款,就会受到法院的传讯。新加坡的执法之严厉到了“不近人情”,甚至侵犯人权的程度,如对信手涂鸦等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对于一些破坏公共环境者,其法律规定让他们穿上印有“垃圾虫”字样的黄色夹克去扫马路,使受罚者深受其辱,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杜绝了重犯的可能性。
1.2.3高普及度的国民环保教育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靠执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公众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新加坡政府将环境保护教育视为民众的终生教育,其具体做法是,从娃娃抓起,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争取做到每个国民都有环境保护意识,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环保教育被列入了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政府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境保护俱乐部。另一方面,鼓励在学校培养环境保护大使。在社会生活方面,新加坡政府鼓励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动环境保护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把新生水厂、垃圾无害化填埋人工岛等环境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并要求各机构组织员工、学校组织学生等进行参观,现场接受环保教育,一举多得。